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5

评论

3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在古代,忠君爱国就能偷税漏税了? | 循迹晓讲

AI划重点 · 全文约2419字,阅读需7分钟

1.古代中国税收主要来自田地和人口,因此许多富人通过隐匿田产和人口来逃税。

2.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后,曾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以了解全国农田、人口、税收情况,但地方豪强对此有所抵制。

3.由于江南士绅在当地有一定名望,他们经常采取半缴纳半拖欠的方式逃税,导致朝廷在江南收上来更多是士绅的欠条。

4.然而,当朝中无人时,逃税行为更加猖獗,如苏轼晚年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了一起冒充家仆逃税案。

5.无论如何,偷税漏税都是最大的不爱国行为,古代达官贵人往往在私底下做出肮脏龌龊的勾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图片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Follow us


有句老话说:“只有死亡和税收是不可避免的”,咱们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都在缴税,那么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收入直接交上去,实在有些不甘心,哪怕是那些天天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国的人,一想到把自己的钱交上去也会心疼,于是很多人就在此大做文章,打起了偷税漏税的主意。


图片
图片

◇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不过,咱们国家对这些偷税漏税行为一直是重拳出击,最近这些年来,很多名人大腕儿都在税务问题上翻车,不仅搞得自己的前途事业蒙上一层阴影,连自己苦心经营,光鲜亮丽,一身正气的人设也瞬间塌房。当然了,这种情况不仅今天有,在古代也频频发生。那么,在古代又有哪些偷税的方法?这些人的动机又是什么?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古代的税收主要来自田地和人口,被称作“田赋”和“户赋”。既然税收是靠这个设置上缴标准,那些有大面积田产的人,自然要想办法隐匿自家田产,好少交点税。比如秦汉时期的法律中就有“匿田罪”和“度田不实罪”都是虚报田产的意思。


图片

◇ 图为刘秀画像


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后,就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好把全国的农田、人口、税收弄明白。这个行为必然会触动豪强的利益,这些豪强可是经济武装两手抓,所以一方面,他们隐瞒田地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拉拢和胁迫的手段勾结地方官,谎报田地数量。这就是明目张胆地反对清查,和朝廷对着干,刘秀自然很生气,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十几个州郡长官。


这一敲山震虎的行为让地方豪强们有所忌惮收敛,又吐出来一些隐藏的田地,可他们毕竟在地方上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而且刘秀夺取天下也离不开各方豪强的支持,于是双方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妥协,地方豪强出让一部分利益,把自己的田产和人口多报一些,刘秀也睁一眼闭一眼,对于他们隐藏的那部分不予追究。这种平衡让东汉初年的生产力快速走向恢复,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始终没解决,这种问题几乎与东汉朝廷相伴始终,也为汉末军阀割据的混乱埋下伏笔。


图片

◇ 图为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剧照


如果朝中有人的话,这些地方势力也会跟中央朝廷虚与委蛇,最后赖掉税款。历史上江南一直是富庶地区,到了明朝江南4省赋税比例就占到全国的37%,不过江南有名望的士绅家族却经常会拖欠税款,他们一般采取半缴纳半拖欠的方式逃税,比如说只缴纳一部分,然后用各种理由拖欠一部分,承诺第二年一定补缴。因为这些士绅在当地有一定名望,而且他们的家人也有在朝中做官,所以遇见这种拖欠税款的情况,地方官和催缴税款的吏员就不敢采取暴力收缴的手段,只能是搁置处理。


图片

◇ 图为万历二十年大造黄册,其实这时期的黄册已经形同废纸


长此以往双方形成默契,朝廷在江南收上来更多是士绅的欠条,国库里的银子越来越少。同时朝廷还有大赦天下的习惯,朝廷打了胜仗、遇到天灾、皇帝立皇后生小孩、某地发现千年肉灵芝都会大赦天下,减免一地的税收,士绅们经常借着这个机会把之前的欠条都给抹了,即便大明有赋役黄册制度兜底(详见:大明赋役黄册:控制狂想靠它江山永固?做梦!| 循迹晓讲),也无法阻止税收制度彻底败坏。


等到明朝灭亡满清入关,江南士绅的这一套彻底不灵了,满清是从东北入关建立的政权,和江南士绅没有任何关系,清政府没有那么多江南的官僚,在对江南下手时也就没遇到什么阻挠,再加上明朝灭亡后江南又成立了几个南明政权,当地人的政治立场很值得怀疑。


图片

◇ 图为叶方蔼(1629 —1682年),字子吉,号讱庵,江苏昆山人,清初官吏、学者


于是在顺治十八年,清政府以打击偷税漏税的名义对江南士绅展开一轮清洗,被称为“江南奏销案”,期间被降职和革除功名的人数高达13000多人,但凡拖欠一丝一毫都会被严惩。在这次追讨税款的案件中,最可笑的就是一位名叫叶方霭的官员,叶方霭时任翰林编修,是顺治十六年探花,也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有意的,他在拖欠账目上的欠款是一文钱,就因为这一文钱他被贬官两级。奏销案前后折腾了十年,直到后来康熙平三藩需要他们的支持才重新恢复了江南士绅的名誉。这些士绅们劫后余生,只会感念圣主的恩德,清政府收上来银子,又收获了忠心,可谓是双赢,赢麻了。


图片

◇ 图为苏轼画像


像江南士绅这样朝中有人想着逃税还相对容易,如果朝中无人还想逃税,就得给自己编一个熟人。苏轼晚年在做杭州知州时,就遇到了一起逃税案,有人冒充他的家仆带着一大包棉花去开封,经过审理才知道,犯罪嫌疑人叫吴味道,准备去京城参加会试。临走前家里给了一笔钱,当时宋朝人出门都是带铜钱,但吴味道这些钱拢在一起得有好几百斤,根本无法携带。于是吴味道把铜钱换成了棉纱布,不仅便于携带,还能沿途贩卖挣点钱。


可是问题在于,一路上各地设卡收税,吴味道想了个假装是苏轼门童的歪招,不料出师不利,刚出税关就被人按一瓷实。为此苏轼感慨万千,他没去追究吴味道的责任,反而真的写了张条子,还特别嘱咐吴味道,到开封后可以去找他弟弟苏辙,吴味道赶紧磕头谢恩,后来小吴带着苏轼的条子顺利进京赶考,并高中进士,苏轼这番成人之美也传为一段佳话。


图片

◇ 图为影视剧中的欧阳伦形象


吴味道的这番行为,充其量算无奈之举。还有更多人直接钻国家的漏洞做出逃税的行径以中饱私囊,其中不乏皇亲国戚,明朝驸马欧阳伦作为朱元璋女婿,本来应该当模范皇亲,结果仗着身份搞起茶叶走私。明朝那时候茶叶可是战略物资,朝廷拿它跟边疆换战马,谁敢走私直接死刑伺候。可这位驸马爷倒好,直接动用官府五十多辆大车运私茶,还逼着陕西官员给他开绿灯,简直把《茶马法》当厕纸用。


最离谱的是在1397年,他家管家周保带着走私车队过兰州黄河浮桥时,被收税的小官拦下检查。这帮人不仅不配合,反而把税吏暴打一顿,还叫嚣:“西北地界谁敢查驸马?”挨打的税吏也是硬气,直接写血书告御状,连夜送到南京。老朱收到举报气炸了,连女儿跪着求情都没用。他撂下狠话:“不杀驸马怎么服众?”结果欧阳伦被赐死,管家周保被砍头,连包庇他的西北高官都跟着掉脑袋。


在古代这些偷税漏税的达官贵人,都是嘴上高呼万岁,私底下净是肮脏龌龊的勾当。就和今天的司马南之流一样,嘴上口口声声说爱国,实际上连国家的税收都不想交。无论他们说出怎样的大道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偷税漏税就是最大的不爱国,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他们说出那些大道理到底是图个啥,就很值得人怀疑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