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发布,强调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对解决塑料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为4500万吨,其中食品领域塑料包装占比最高。
3.报告分析指出,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了以生态设计制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
4.然而,我国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生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有待完善等短板和弱项。
5.为此,报告提出在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和处置环节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与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联合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通过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塑料污染的“牛鼻子”。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为4500万吨。其中,食品领域塑料包装占比43%,一次性购物袋背心袋垃圾袋软包装占比11%,快递包装领域占比在9%,服装包装领域占比8%,美妆及日化领域占比6%,其他领域占比23%。
“这些塑料包装,特别是软塑包装,因其应用广泛而分散、回收处置难度大、经济价值低、极易泄漏到环境中,被全球公认为是塑料污染治理中最大的难点和痛点。近年来,随着外卖、快递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塑料包装更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说。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生产约4.14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会翻倍。其中,三分之二的塑料在短暂使用后就会成为废弃物,而约42%的塑料原材料用于生产塑料包装。
报告分析了国内外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制度,指出目前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了以生态设计制度、禁限管理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原材料强制使用制度、典型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可持续包装认证制度和碳足迹认证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塑料包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终结塑料污染的国际文书尽管未能在2024年底如期达成,但今年8月将继续进行国际磋商和谈判。国际文书谈判中要求各缔约方采取适当措施改进塑料制品设计,包括减少整个价值链中的塑料,包括产品包装中的塑料和相关化学品;提高塑料制品的耐用性、可重复使用性、可再填充性、可翻新性、可维修性和可回收性,并推广使用安全且可持续的添加剂。”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说。
欧盟最新实施的《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案》(PPWR),对塑料包装中可回收成分占比提出要求,2030年和2040年回收材料最低比例分别为30%和65%。
“在当前国际生态设计要求日益趋紧、绿色替代回归理性与科学、重复使用不断探索创新、回收利用重要性日益凸显和末端处置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围绕塑料包装生命周期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相较于国际新要求、新趋势,还存在生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再生塑料使用要求制度尚未建立、可降解塑料替代应用仍存在挑战、废塑料包装化学循环体系亟待建立等短板和弱项。”韩雪山说。
报告最后指出了我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设计环节全面推行生态设计,在生产环节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使用环节加强塑料包装的减量使用与重复使用,在回收环节推动高值化回收利用,在处置环节避免泄漏和安全处置。
“大力发展塑料循环经济,深入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迈向人与塑料和谐发展的基础。未来,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产业界的不断探索下,在相关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广泛参与下,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将日益成熟,引领和推动塑料包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德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