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政府突然要求三星电子及其印度高管补缴6.01亿美元税款和罚款,理由是涉嫌逃避4G通信核心设备的进口关税。
2.三星方面回应说,始终遵守印度法律,正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3.然而,印度政府对进口商品分类解释的主导权之争,让三星被迫卷入这场“说你错你就错”的游戏。
4.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近年来高举“印度制造”大旗,打压外国供应链、提高进口壁垒,已成惯常操作。
5.三星的遭遇被认为是“外资入印”路径上的一块警示牌,不是不欢迎你来,而是欢迎你来——然后挨刀。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三星没想到,赚了印度市场一口饭,转头却被当成肥羊宰了。
据报道,印度政府突然挥出税务大棒,要求三星电子及其印度高管补缴6.01亿美元税款和罚款,理由是涉嫌逃避4G通信核心设备的进口关税。而这笔“罚单”,几乎吃掉了三星去年在印度市场的全部利润——9.55亿美元。
简单来说,就是:你来我这做生意,挣了钱,那好,交保护费吧。
不是“监管”,而是“收网”
印度税务部门翻出2018到2021年的旧账,指控三星从韩国和越南进口了价值7.84亿美元的射频电路板,但未缴纳任何关税。关键点在于,印度方面认定这玩意是4G系统的“心脏”,而三星则坚持:它既不会发射也不能接收信号,只是一块“无辜”的电路板,应享受零关税待遇,并请来4位专家为其站台。
可惜,新德里似乎不打算讲理。三星这边递交技术鉴定书,那边海关直接反手一个罚单送到家门口。
解释归解释,罚款照罚。法理与权力之间的差距,在印度永远是“由上决定”。
这不是三星一个人的遭遇。此前,印度政府才刚刚拿大众汽车开刀,指其对汽车零部件“分类错误”,追缴14亿美元关税。起亚汽车也躺枪,因商品分类争议被罚2570亿韩元,折合约1.75亿美元。
真是五指齐出,一家都跑不了。
对外国资本的“双重脸”:欢迎你来,顺便杀熟
从表面看,这是印度强化进口监管、整顿海关秩序。但往深里一看,这更像是一场披着合规外衣的“经济劫掠”。
印度欢迎外资,那是为了GDP好看;可一旦你做大做强、利润滚滚,新德里就换副脸色:别急着走,先把账补齐。
这是一个完美的剧本:你进来,我支持;你赚钱,我审查;你不配合,我罚你;你想告我,我拖你。谁说印度不懂战略?这年头,会玩的才是王道。
三星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大众、起亚接连被收拾,外国企业仿佛成了新德里税务系统的提款机。而三星,只是刚好撞上了靶心。
韩国媒体《每日经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起事件的本质,是印度政府对进口商品分类解释的主导权之争,三星不过是被迫卷入这场“说你错你就错”的游戏。
三星方面回应说,始终遵守印度法律,正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说白了,这是“遵纪守法”的企业被“法外之力”绊倒的典型。
官司能打赢吗?韩网友笑了
韩国民众得知消息后,集体炸锅。在各大新闻评论区,韩国网友纷纷吐槽:
“这就是让三星空手离开印度的节奏。”
“这不是罚款,这是罚出场。”
“在印度打官司?准备好打个几十年吧。”
讽刺归讽刺,可这背后确实藏着一个让所有外资企业都心惊胆寒的现实:在印度做生意,靠法律远远不够,靠人情更不保险,靠政府信任?那是笑话。
一旦政策风向变了,法律就成了“工具书”,翻到哪页都能抠出点罪来。企业守规矩,但规矩谁定?新德里说了算。
印度的税刀,砍的不只是三星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并非偶然。这几年,莫迪政府高举“印度制造”大旗,誓言让本土产业崛起。而在这个过程中,打压外国供应链、提高进口壁垒,已成惯常操作。
从禁止中国手机到调查苹果零部件,从抵制TikTok到制裁电子厂商,印度的每一步“产业政策”,背后都藏着浓浓的“经济民族主义”味道。
这一次砍三星,下一次砍谁?也许是苹果,也许是华为,也许是某个还没意识到自己“入场费”不够的欧洲企业。
这不是一个法治国家在行使公权,而是一场披着监管外衣的国家资本主义表演——法律只是道具,目标只有一个:掐住你利润的喉咙。
不是不欢迎你来,而是“欢迎你来挨刀”
三星能不能打赢这场官司?也许能。但更可能的是,被拖进一个漫长、复杂、无解的司法迷宫,直到谈判桌上认栽出场。
这是一出熟悉的戏:一边喊着开放市场,一边玩着进口技术的“关门打狗”;一边说要全球合作,一边用本土政策勒紧外资脖子。
说到底,三星的遭遇,不过是“外资入印”路径上的一块警示牌。不是不欢迎你来,而是欢迎你来——然后挨刀。
当年被邀请进门的是客人,如今被关门收割的是猎物。至于那6.01亿美元,不是罚款,是“进贡”;不是税务,是“清算”;不是合规,是“劫富济印”。
三星走了还有谁?这是印度留给世界的一道未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