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市西固区非遗工坊里,西固区非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顾梓瑜的面塑作品《哪吒》栩栩如生,脚踏风火轮,身姿英挺,流畅的线条仿若赋予了哪吒形象鲜活的生命。
面塑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已历经两千余年。受地域文化影响,面塑风格独特。
西固自古是黄河上游重要渡口,还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重要通道的关键节点。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汇聚多元艺术的熔炉。
顾梓瑜的爷爷顾忠泰从山东迁居兰州,在此生活60多年。他早年在山东老家时便跟随父辈制作雕像,来到兰州后,把目光投向了甘肃民间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他将曾经在雕像创作中积累的精湛技艺与甘肃本土面塑的特色相融合,逐渐摸索出具有西固地域特色的面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
顾梓瑜自幼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日常制作手艺的场景深深印刻在她心中,她常常协助爷爷完成一些工艺品。成年后的顾梓瑜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面塑制作技艺,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法。
顾梓瑜正在创作面塑作品 李崇瑶
顾梓瑜不断开拓创新,作品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样式,而是涵盖了玩偶类、古代仕女类、浮雕类、卡通类等多种类型。她还将目光聚焦于敦煌伎乐天等。她打破材料的限制,不再局限于传统面粉,而是熟练掌握软陶、黏土、树脂土等新型材料,融合使用多种材料,让作品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质感与效果。
如今,在顾梓瑜的工作室里,最令她引以为傲的,当属耗时三年精心复原的《敦煌飞天系列》。为精准塑造出服饰、发饰等细节,她多次前往莫高窟实地观摩,在敦煌艺术馆潜心临摹,还广泛购买相关书籍深入学习。经过反复推敲绘制草图,最终完成这一系列作品,将敦煌飞天的神韵呈现在面塑之上。
每周五下午,西固区合水路小学的非遗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在这里,孩子们跟着传承人兴致勃勃地学习“速塑技法”,用食用色素调制出五彩斑斓的面团,开启奇妙的面塑探索之旅。(文/王天琦)
来源:甘肃日报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