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勇
一位是“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一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跨越时空,因柳续缘,因堤再聚。
3月26日下午,春光正好。河南开封,位于首批黄河水利遗产——林公堤西起点的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时代水利廉洁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实践者。
当年,65岁的林则徐专门绕道长沙,在湘江舟中会见了左宗棠,二人彻夜恳谈新疆边防要务、水利兴修之策,湘江夜话由此成为历史佳话。广场上的“河山对”塑像,便是对这次会面的生动诠释。
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作为新时代水利廉洁文化座谈会的重要实践活动,“河山新柳”植树活动如期进行。在雕塑的两侧,与会嘉宾们各种植了3棵柳树,林则徐一侧种的是黄河本地柳,左宗棠一侧的是来自哈密的左公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6棵柳树,代表了林则徐和左宗棠的深厚友谊。”在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副馆长王昊鹏看来,哈密是河南对口支援的城市,这些黄河柳和左公柳,代表了黄委、河南和新疆哈密的深厚友谊。
不仅如此,柳树也是黄河上的常见抢险材料,林则徐就曾用“柳石枕”“柳石搂厢”在这里堵复黄河决口,在雕塑两侧栽种柳树,也是治黄技艺古今传承的体现。
据悉,此次种植的左公柳是哈密市专门捐赠给河南的。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与哈密市林草部门紧密协作,共移栽左公柳666棵。
“我们将在柳园口工程管理班育苗基地,通过精心培育,逐步实现左公柳幼苗由西北旱生环境向中原暖温带气候的适应。”开封第一黄河河务局局长江浩介绍,“一年以后,再根据树苗成长情况,把这些左公柳间隔种植在林公堤上,形成拱卫之势,并与哈密市林草部门建立长期技术交流合作渠道,开展树木后续跟踪监测。”
赓续历史文脉,凝心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林则徐和左宗棠一场“跨时空对话”,更是豫哈两地情谊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
一个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功绩的见证,百年左公柳绿化了边陲,后人仍在享受“绿意盎然”的民生实惠;一个是林则徐治理黄河修筑的防洪工程,堵口筑堤消除水患,守护了黄河开封段的安澜。
山河相望,豫哈情深。“左公柳移植到林公堤,既表达了对两位英雄的崇高敬意,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和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哈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哈密左宗棠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建军说,两种历史文化遗产,一种家国情怀文化,豫哈两地因左公柳扎根林公堤亲上加亲。
以左公柳为笔,以黄河水为墨,一幅豫哈两地生态与人文交融的美好画卷,正在林公堤上缓缓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