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学院法学院以“五维协同·三阶跃升”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突破传统:构建“五维协同”培养体系
传统的法学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潍坊学院法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打破校企、校地壁垒,创新性构建“五维协同”培养体系。
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融。潍坊学院法学院与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等7家律所达成战略合作,设立教育基金超100万元。近5年,共有11名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外聘30名实务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地协同创新致力服务地方。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立法与政策研究,承担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潍坊市古树名木和大树保护条例》前期立法评估工作;自2021年连续四年承担潍坊市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工作;为多部门进行法治讲座和法治宣传,获得“法润鸢都·普法之星”优秀团队称号,6名教师入选市“双百”法治宣讲团,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评价。
校际经验共享扩大辐射效应。学院将“五维三阶”培养模式推广到鲁东大学、石家庄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共建“校地应用型法学专业建设项目”。承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涉外法治建设”研讨会,共建潍坊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和现代律师发展学院,进一步扩大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影响力。
阶梯成长:打造“三阶跃升”培养路径
在构建协同机制的基础上,潍坊学院法学院注重学生能力的阶梯化提升,形成从“知识掌握”到“能力提升”再到“创新突破”的“三阶跃升”培养路径。
基础技能训练,夯实职业根基。学院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模拟法庭中,学生通过扮演法官、律师或当事人,亲身体验法律实务操作过程。沉浸式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连续在多届“山东省模拟法庭大赛”“学宪法,讲宪法”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
专业能力提升,强化应用导向。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形式,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法律案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探讨。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促进“实训—研究—转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从应用到创新的能力跃升,拓宽个性化职业发展路径。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法律职业认同感,真正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创新能力突破,拓展国际视野。法学院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项目,学生参与国际法律论坛、海外法学研修班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治人才。这些经历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全球性思维。
成效显著:培养高质量法治人才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潍坊学院法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多名毕业生考取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参加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平均报考通过率达45.5%,毕业生立足专业,发挥专长,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此外,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近年来,法学院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法学竞赛中屡获佳绩,300多名同学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立项。2024年学生参加上海市法学会主办的第一届“陆由杯”全国数字化法学实务技能大赛,从28个省市自治区、123所高校的159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本科组特等奖。
面向未来,潍坊学院法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与更多海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升级;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引入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法治人才。(韩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