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9

2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刘永谋:AI时代到底要不要缩招文科?复旦缩招文科引轩然大波很正常,但我觉得改革大方向并没错

AI划重点 · 全文约2228字,阅读需7分钟

1.复旦大学宣布缩招文科,引发舆论热议,部分支持者认为改革大方向正确,但批评者居多。

2.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表示,文科缩招并非特立独行,全球范围内传统文科缩招是大势所趋。

3.然而,刘永谋认为现有文科教育存在问题,如过度注重博学而忽略实际应用,需要在深度调整文科教育以适应时代。

4.他建议,AI时代的文科调整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问题组织起来,具有更强的弹性、灵活性和流动性。

5.最后,刘永谋强调,高校改革步子可以更大一点,不光是文科缩招,以赢得21世纪大国竞争的根本性先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图片

最近,复旦宣布缩招文科,在舆论场引起轩然大波,批评声音居多,支持者寥寥。喧嚣尘上之后,校长金力院士后面又补充说,文史哲这些文科的“老根”要保护。

几年前,在澎湃专访中我提出,文科学术博士可考虑规模减招,看能否实现减员增效。结果也是物议沸腾,据说全网点击过千万,并且相关部门还找我调研过。我并不反对研究生扩招,但反对太多人搞学术,主张多数人拿个专业文凭就好了,因为太多人“注水”研究迟早把学术彻底“搞黄”。

鉴于我的观点有些突兀,非常之自然,不少媒体想约稿、想采访我对复旦缩招文科的看法。作为“老根”中人,我犹豫要不要说话也很自然。迟疑再三,在此谈简单几点看法。

第一,中国人尚文,文科缩招论必然被批。

古代中国轻视自然科学技术,甚至斥之为“奇技淫巧”,这是众所周知的传统。我们一直是文科大国,精英99.9……9%学文,然后“货与帝王家”。科举废除之后,理工科才开始建制化传到国内,情况才逐渐开始改观。我年轻的时候,大家还觉得厂里的工程师还不如个团委干事,因为前者是干活的,后者是管人的,要高级一些。

直至今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为重视文科的国家“之一”——我甚至想把“之一”给取消了。无论是从业人数、学生数量,还是经费投入、成果产出和学术活动,我们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前三甲。1999年高校扩招浪潮中,扩张文科最简单,花钱不多,因此扩张得不少。在这样的氛围下,谁说缩招文科,被批评非常自然。

第二,从全球范围来看,传统文科缩招是大势所趋。

放眼全球,复旦缩招文科并非什么特立独行。应该说,压缩传统文科是世界范围内的趋势,而且此种趋势出现很长一段时间了。全球瘟疫加剧这一趋势,智能革命也加剧这一趋势,但疫情和AI并非减招文科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既有的、传统的文科已经不适应智能社会发展。这直接表现为金力校长所说的:生源萎缩,社会需求萎缩,文科需要“大手术式”改革。

国外也在缩招文科,我问过一些外国同行。他们也有不满,但是不多,因为在他们看来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然后把专业砍掉很正常。他们的高校主要不靠国家拨款,尤其是私立大学,没有社会需求、找不到经费、办不下去砍掉属于正常情况,经常会发生。

国内很多人反对文科减招,主要是说给教育部、说给领导听的,因为他们管着钱。更重要的问题是:传统文科到底有没有社会需求,有多少社会需求,有哪些社会需求?反对者要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国家的支持不能不顾社会需求。

第三,调整后的文科应该有用,彻底改掉“无用便是大用”的过时看法。

“文科无用论”接二连三引发舆论,我一直反对它:文科当然有用,而且在AI时代有大用。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文科无用,而是既有的、传统的文科用处堪忧。

既有文科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以多看了几本书、看了别人没有看过的书、记住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为荣,这种博学文科在搜索引擎、大模型流行之后基本无用。这一点难道还不清楚吗?如果非得说还有点用处,那就是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20世纪是科学时代,21世纪是技术时代,技术合理性自此压倒科学合理性,成为社会合理性的基础。在知识问题上,一门学问并不能因为宣传追求真理获得社会认可和支持,而必须证明自身的技术目标和对社会福祉有所帮助。今天已然是知识冗余的社会,知识太多、学科太多甚至已经造成负面效应,我称之为“知识的银屑病”。学科太多了,想要生存下去,就要证明自己的有用性。

在我从事的哲学专业,还有人高唱“无用便是大用”,这是对时代变迁不敏感。

最后,缩招、减招是表象,深度调整文科教育以适应时代才是关键。

今天的文科设置,与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相适应,不适应信息时代、AI时代很正常。很多人已经指出,大学是社会保守势力,它的变革总是来得慢一些。尤其是大学文科,历来热衷于维护、传承所谓社会传统,喜欢为旧时代唱赞歌。

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千万,高校已经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很多大学从业者还残留着精英教育的观念,看不到今日大学生只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在此情形下,跟学生说“无用便是大用”,一是学生嗤之以鼻,二是学生真听进去可真是害了学生。

一句话,调整之后的新文科必须有用,还必须有大用。

如何有大用?这涉及到更大范围的学科适应性改革。事实上,AI冲击的不仅是文科,而是对文理工管所有学科都产生颠覆性的冲击,大家都要进行“大手术式”改革。难道不是吗?码农程序员,搞土木的,化学专业,数量统计,经济分析,法律事务,动画视频,教育技术,新闻传播……这些理工科、社会科学专业是不是同样面对巨大的AI压力。

在理想状态下,高校学科调整和改革应该通盘考虑,文科调整和改革只是其中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在此情境之下,才能讨论新文科的有用问题。

传统的文理工管的学科设置已经不适应智能社会的发展。在理想状态下,未来学科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问题组织起来,而且能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灵活调整,带有很强的弹性、灵活性和流动性。不适应时代的文科可以缩招,调整后适应时代的文科还可以扩招

当先要做的便是,对AI时代高校学科调整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缩招、减招。这需要有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牵头,组织跨学科的力量认真研究,整体布局,逐步推进,不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被短期的社会形势推着四处乱串。要知道,东南西北风很快会变化。我读高中的时候,据说人大本科毕业都可以当县长,彼时何曾想到文科如此招人嫌弃?

从根本上说,人的问题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最核心的问题。文科审视AI,应对AI冲击,不能离开人文,而文科的调整与改革亦是如此。我认为,AI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机器人变成人,而是人会变成机器人。这个问题是未来文科调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我总以为,如果哪个国家能在这一波“AI时代教育改革”中引领时代,像当年洪堡改革德国高校一样,肯定能在21世纪大国竞争当中赢得根本性的先机。我的意思是说,高校改革步子可以更大一点,不光是文科缩招而已。

以上观点,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有些东西,后面会在其他官媒发表,也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