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绿意新发草木知。
世遗城市泉州的春天,草木葳蕤、繁花点点。春光里,有生机勃发,更有生意盎然的春天故事。
“刺桐侨厝”,正是其中一个讲述者,向前来参加第二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暨泉州市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海内外嘉宾,讲述一个华侨历史建筑沐浴春风、迎接春天的故事——
众多华侨建筑是散落在侨乡大地上的明珠。保护利用“刺桐桥厝”,泉州开启三年专项行动。(泉州晚报资料图)
2023年以来,泉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全省率先实施“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颁布了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着力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全力守护侨乡的“根”与“魂”。
来自市住建局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682处华侨建筑,修缮提升101处华侨建筑。以骑楼修缮为代表的中山路保护经验获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收录,晋江市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梧林“华侨乡愁”保护利用模式在全省推广。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胡彦明 文/图(除署名外)
建章立制 长效保护
发现华侨建筑线索超过1300处
“十户人家九户侨。”泉州自唐开始就有先民漂洋过海、侨居异国。时至今日,约1000万泉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近1/6,占全省近2/3。长期以来,功成名就的泉籍华侨,往往秉持“探(赚)大钱、起大厝”的传统,在家乡泉州建造融通闽南文化与南洋、西洋文化的侨厝,盛放浓厚乡愁,诉说家国情怀。
“每一座侨厝都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精湛艺术的建筑结晶,镌刻着侨胞的赤子情怀,饱含着广大泉籍华侨华人的‘乡愁基因’。”这是市住建局负责人对“刺桐侨厝”的理解。从这一丰富的诠释入手,人们不难明白,保护利用“刺桐侨厝”,不仅是泉州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的题中之意,更将助力泉州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
2023年11月,在充分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该行动方案,散落在泉州城乡的众多华侨建筑,有了“刺桐侨厝”这一集体命名,并将进一步打造保护品牌,更好地延续区域内侨厝、侨居、侨村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创建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事实上,早在此前,泉州已铺垫多年。骑楼是泉州华侨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2019年1月1日,《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承载着海内外几代泉州人记忆和乡愁的骑楼建筑,从此受专门法律保护。2022年1月1日,《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保护对象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类似这样的努力,持之以恒。2024年9月,泉州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此前,全国没有一部专门保护华侨历史遗存的地方性法规,这一法规的制定出台,是泉州对创制性立法的一次重要探索,弥补了上位法的立法空白,并已从今年起施行。而在去年10月,《泉州市华侨建筑认定与管控导则》《华侨建筑普查技术手册》等出台,从实践层面确保“刺桐侨厝”保护利用落到实处。
这些政策法规共同作用,回答了华侨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一系列问题。此外,它们还对建筑普查、管理机制、历史风貌保护、培育侨乡文旅品牌等作出规定,进一步构建“市县乡联动、职能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建章立制、长效保护的底色上,华侨建筑摸底、挂牌、建档测绘等工作全面铺开。以“突出重点、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为原则,符合条件的涉侨建筑列入华侨建筑名录,予以认定公布,并逐一建立技术档案,形成华侨建筑“资源库”。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发现华侨建筑线索1300余处,涵盖骑楼、闽南红砖大厝、中西合璧洋楼(番仔楼)、手巾寮、土楼、吊脚楼等类型,并已认定了其中的682处。
2024年7月26日泉州晚报17版《“刺桐侨厝”完成首轮摸底》报道
原真修复 连片保护
近400座侨厝活化利用焕新生
春色如染。浸润风华、经历风雨的泉州华侨建筑,从时光的褶皱里苏醒,在泉州各界用心用情的呵护下,重新焕发光彩。
“侨厝修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以传统建筑名匠‘师带徒’模式开展。”泉州市住建局名城保护管理科科长李溢海介绍,每一栋侨厝的修复都要求采用“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旧物“能用尽用”,并在不损害古建筑原有价值的前提下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其原有的建筑结构、元素和历史风貌,同时赋予老建筑新的活力。
“慢工出细活,做到原真修复,所有付出的时间和耐心都值得。”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吴育琳曾指导鲤城花巷傅宅的修缮。他告诉记者,修缮傅宅时,大量使用拆卸旧物、以旧修旧:原有的木质窗户能用尽用,破损腐烂的木构件用相似物件归集更换;较为完整的零散旧红砖被细心保留,用以修补回廊红砖。
经过细致的修缮,花巷傅宅重新焕发当年风采。图为修缮前(上图)后(下图)对比。(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 供图)
“绣花功夫”在南安奎霞村双联石埕古厝同样得到展现。这座华侨古厝长期闲置、木雕构件失窃较多,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杨育鑫带领团队根据相同、相邻原则逐一复制缺失构件,更换补充构件时分析受力、周密设计,做到恢复原形制、保留原结构。
“在对侨厝进行修缮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各个县市区原则上每年须策划实施一个以上‘刺桐侨厝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进行连片保护。”李溢海说,通过选取华侨建筑资源较多的传统村落,结合侨村创建、传统村落提升、乡村振兴等专项工作,实施了侨建侨厝“寻根”溯源工程,以此追溯村庄原点,唤醒侨亲记忆。同时,还以侨厝为基点重点实施周边环境风貌整治、功能业态提升等,推进华侨建筑群“成片示范”,打造“一县一示范片”,连片保护形成风貌展示区。目前,全市已形成南安奎霞村、晋江灵水社区、永春北硿茶场等11个华侨建筑群,获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保护补助3700万元。
拥有华侨建筑群的南安奎霞村,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创业。图为海口厝茶社。
以金融活水持续润泽侨厝保护利用,泉州还积极探索,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推出传统村落政策性贷款,已授信超9亿元。同时,广泛发动华侨参与其中,晋江市福林村筹集华侨捐资善款近千万元,南安市奎霞村成立古厝侨厝保护与发展基金会,首批即认捐1180万元。
在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活化利用充分实践,让侨厝融入现代生活,保持长久生命力。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闽台乡建乡创陪护式设计”等新模式,社会力量积极认管认养华侨建筑,挖掘其中的文旅产业潜力。
北硿华侨茶厂以“建本理仓”升级业态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近100处侨厝活化利用为咖啡馆、会客厅、沉浸式体验馆等文旅业态。这种“侨厝+”模式正在催生文旅新生态:洛阳桥头,百年余庆楼变身城市会客厅,咖啡的香气与南音雅乐相得益彰;永春东关,北硿华侨茶厂在“建本理仓”的理念下升级启航,正打造茶产业与闽南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新窗口;南安石井,奎霞华侨民居蝶变为奎霞书院,“天风海涛”楼活化利用为海口厝茶社,圆脊大厝将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金灿楼签约为艺术家工作室……
龙苍和平楼修缮利用为王乃钦艺术馆
依托华侨古民居,泉州还建设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和侨领馆。在永春吾峰,梁披云、梁灵光两兄弟故居“重卿堂”被辟为“披云灵光家国情故事馆”;在南安省新,林路大厝成为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在台商投资区龙苍,细铁楼的“乡愁记忆馆”,庄鼎水故居的“侨史馆”,“禹成新楼”的家风家训馆,和平楼的“王乃钦艺术馆”……交织凝固的建筑艺术与流动的赤子情怀,融合华侨文化中“开拓者”的胆识与“守望者”的赤诚,涅槃重生的“刺桐侨厝”,在保护利用中矗立起新时代的立体史书。
技艺传承 元素应用
浓郁侨韵增色千年侨乡
侨厝保护利用,侨厝本体是核心,围绕侨厝的研究利用、传承发扬则需要携手社会各界,让侨厝元素发扬光大、遍地开花,为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技艺传承离不开专家与工匠的齐力协同。2024年12月26日,一场由泉州市住建局主办的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学术沙龙,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闽南传统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钦全等闽南传统建筑名匠,共同探讨闽南传统建筑传承与发展、修缮工艺的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齐心赓续侨韵,开启南建筑发展的新章。
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学术沙龙(孙韵乔 摄)
今年1月17日,同样由市住建局主办,“侨厝聚侨心 同筑刺桐梦”——刺桐侨厝成果发布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泉州市博物馆前广场举行,支持古建企业、传承人设立技艺传习所,并在现场为首批9家“泉州市闽南传统建筑技艺传习所”授牌,涉及营造技艺涵盖木雕、石雕、剪瓷、彩绘等类型,传承人员近百人。时值寒假,也为到博物馆研学的中小学生开展了一次生动的乡土教育。
刺桐侨厝成果发布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泉州市授牌首批“泉州市闽南传统建筑技艺传习所”。(孙韵乔 摄)
记者了解到,在侨厝保护利用的实践中,泉州还提出并探索让侨厝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共舞”的新课题。“实践中,泉州提炼以侨厝为代表的传统闽南建筑元素,建立传统建筑风貌库,鼓励建筑项目、企业、工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融入当代建筑,让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以此促进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市住建局负责人说。
目前,泉州水线公园配建设施、文荟院商品住宅小区等一批现代建筑项目,使用清水砖、红瓦、原木等传统建筑材料,同时融入剪瓷雕、灰塑等闽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既彰显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之美,又避免千城一面。泉州的工匠们也自觉开拓传统闽南建筑元素的新运用。出生于闽南古建世家的“95后”惠安姑娘陈媚媚接过祖辈、父辈接力棒,不到30岁就成为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她敏锐地觉察到,传统技艺需要在年轻人群中以更大的力度推广、普及,才能“唤回春天”。她将传统闽南建筑元素拓展到餐厅、民宿的局部装饰,并研发非遗体验课程和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变得有趣、好玩、可带走。“我还在山霞镇参与建立乡村产业振兴非遗传习基地。”她介绍,这个基地致力于打造集石雕、剪瓷雕、砖雕、惠女文化等4项非遗项目和文创研发、研学、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研学产品体系,每年接待传习和体验3000人次以上。
保护利用侨厝,传承弘扬侨韵,这不仅是建筑和工艺业界的大事,也值得全社会共同重视和关注,“刺桐侨厝 时光记忆”短视频创作大赛、闽南传统建筑展示中心小小讲解员征选等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共同深度挖掘建筑里的“侨”故事,凝聚保护共识……业务主管部门、建筑名匠、侨厝后人、社会各界,与主流媒体携手叙事,讲述传播好故事、好声音、好视频。
在春风里褪去沧桑、迎接新生,“刺桐侨厝”日渐成为一道牵动五洲四海泉籍华侨华人乡愁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