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网络社交普及的环境里,诈骗分子紧盯青少年追星群体。他们借助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用免费明星签名照做诱饵,诱导青少年上钩。之后便利用青少年法律知识匮乏、心理承受力弱的特点,编造法律风险,骗其配合,最终实现盗刷钱财的目的。#榆林头条#
一、
案情摘要
3月20日,榆林一名12岁小女孩小美(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报警称:她进了一个免费领明星签名照的群聊,被一名自称律师的人以需要配合调查洗清嫌疑为由,引导她操作手机,被骗8826元。
二、
被骗详情
小美在小红书搜索明星签名照时发布了几条评论,不久便收到私信,称进QQ群可免费领取签名照。小美进群后,一名自称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的人发来私信,称群主是诈骗犯,小美若不配合调查,就会被当作共犯抓走坐牢。小美惊慌之下,赶紧通过好友请求。
为洗清嫌疑,小美听从“律师”要求,拿来母亲手机开始视频通话。期间,她向“律师”提供了母亲的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律师”还指示小美将母亲手机里的钱都转到银行卡,声称这些资金会暂时保管,检查账号安全后返还。小美深信不疑,把手机收到的验证码都告知了对方。
过了一会儿,母亲拿回手机,发现银行卡竟被转出8826元。询问小美后,才意识到遭遇诈骗,随即报警。
三、
诈骗套路解析
(一)利用心理恐慌,伪造权威身份诱导入局
诈骗分子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以免费赠送明星签名照这类极具吸引力的诱饵,精准锁定追星群体。当受害人上钩进入指定群聊后,诈骗分子迅速化身权威形象,冒充律师编造群主是诈骗犯、受害者会被牵连的谎言。利用人们对法律威严的敬畏以及面对可能违法指控时的恐慌心理,迫使受害人主动配合,从而顺利突破信任防线,为后续实施诈骗创造条件。
(二)逐步骗取信任,操纵转账完成诈骗闭环
一旦取得受害人信任,他们诱导受害人提供家人关键信息,如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逐步获取更多可利用资源。接着,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如暂时保管资金保障安全,让受害人将钱集中到银行卡。最关键的是,哄骗受害人交出手机验证码,凭借验证码直接掌控资金转移操作,完成从信息获取到资金盗刷的整个诈骗流程,待受害人及家人察觉时,钱财已损失。
四、
警方提醒
(一)给孩子们的提醒
诈骗分子就像隐藏在暗处的“陷阱大师”,专门利用小孩子的喜爱来行骗。当有人以“律师”的身份吓唬你,说你会因群主的事被牵连坐牢时,别害怕,这是他们的骗人话术。千万不要把爸爸妈妈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随意告诉陌生人,更不能把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给出去。一旦发现情况不对,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
(二)给家长们的提醒
如今诈骗分子手段层出不穷,他们盯上了孩子们单纯的追星心理。要多和孩子聊聊反诈知识。同时,务必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信息,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关注自己的账户资金变动,若发现不明转账,及时报警。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管,与孩子一起筑起抵御诈骗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