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随着第一车填料缓缓倾倒入路基作业面,中铁上海局承建的潍宿高铁首架段路基及运梁便道填筑施工正式启动,标志该工程建设进入主体结构施工新阶段。此次施工不仅为后续桥梁架设奠定坚实基础,更以“技术创新+绿色施工”的双轮驱动模式,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铁建设的“硬核”品质。
据了解,由中铁上海局承建的潍(坊)宿(迁)高铁临沂段十标,位于临沂市郯城县和兰陵县境内,正线长度40.822公里,包括站场工区路基5.977公里,桥梁34.984公里。其中郯城段全长34.422公里,兰陵段全长6.4 公里。
智能破解地质难题。潍宿高铁首架段路基穿越复杂地质带,工点范围内粉质黏土具膨胀性,膨胀潜势分级为弱,成为施工首要挑战。项目管理团队采用“分层填筑+动态压实”工艺,基于土体应力监测,实时调整填料厚度至±5cm精度。结合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调控压实参数,确保路基沉降控制在±2mm级精度。
环保重塑生态平衡。建设期间,参建项目始终践行“绿水青山”理念,引进环保型高分子抑尘剂,实现了作业面扬尘抑制率80%以上,采用“表土剥离-集中堆放-完工复垦”工艺保护耕作层。此外,后期边坡将同步实施生态袋防护与灌木栽植,形成“施工即绿化”的绿色廊道,未来将与沿线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交通赋能区域发展。潍宿高铁作为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车后潍坊至宿迁通行时间缩短至90分钟,较现行路线压缩70%。该工程的建设对缓解京沪高铁运输压力、促进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潍宿高铁的建成将进一步优化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铁网络布局,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促进资源高效流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潍宿高铁启动的精品绿色路基工程施工,是高铁建设迈入“智能精准化、生态可持续化”新阶段的一个缩影,不仅为保障潍宿全线通车打下基础,更以“硬核科技+生态智慧”的双重基因,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创新范本。
(大众新闻记者 陈景郁 通讯员 姚庆国 王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