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8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十二位学术大家谈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

图片


宇宙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根基。理解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实质上便是探求中华文明的深层理解之道。《生生之道:中华文明的宇宙观》是一本跨学科对话的学术文集,包含了十二位学术大家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文明要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之道”


十二位作者学养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研覃思,行文流畅,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传统文化功底的读者,均可从中汲取智慧,涵养心性。


下文包含了从书中摘编出来的两篇精彩书摘,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人世间”与“人间事”

文 | 渠敬东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所谓“社会”,通常指的是“人世间”或“人间事”。社会学的工作就是通过经验事实的发现,寻找构成人世间的各个层面或领域的形态、机制、结构及规范,揭示生活世界之构造的规律。其中,人的心理、行动及为此提供的意义解释或象征意涵,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由此,认知及其形成的知识系统也便具有了“力”而参与到社会的建构过程中,福柯所说的知识权力和曼海姆所说的意识形态及乌托邦,都为此打开了思考空间。


不过,只从“人世间”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还多少有些表面化,并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本源。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有一句话说得很玄妙:

“倘若宇宙不被意识到,人就不可能存在,而且只有社会才能全面意识到宇宙的存在,因此,宇宙存在于社会之中。于是,宇宙就变成了社会内在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


对此有人会问,社会怎么会跟宇宙扯到一起?其实,涂尔干想说的是,没有神圣存在,便不会有人世间的世俗生活,仅从世俗主义出发来理解社会,乃舍本逐末之举。不过,这里的“宇宙”亦可代之以“宗教”,但涂尔干说的宗教已然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范畴了:一切语言与概念、理想与灵魂、信仰与仪式,都可谓神圣性的存在,皆为社会之基础,否则,世间的人或人间的事都只会像河流中的波浪滚滚而来,甚至在稍稍滞留的时候,也不能保持原样.


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们也有相似的看法。吴文藻有关物质、社会、精神的“三因子”学说,强调的即是社会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连带功能。费孝通重视乡土中国中知识阶级的作用,必是与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世界有关。而林耀华描述的地方社会,若没有祭祖和游神的仪式活动,怕是早就崩塌了。瞿同祖讨论传统社会的法律实践,若无礼制的底色,或天道与人心的关联,规范秩序便也无从谈起。


图片


由此看来,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倘若只从世俗主义层面来理解社会的构造,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非社会甚至反社会的世界,来为人世间奠定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基础。文明的构造带有“政教关系”的性质,即便中国文明并无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性特征,但若是没有圣俗二分的构造,恐怕也是难以成立的。


中国是一个文明体,延续几千年,并塑造了人文地理上的东亚文化圈。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实在的社会性的保持和发展,还必须拥有一种超越性的心灵和精神,化育成具体的历史和人,构筑成连续的生命而存续。与西方文明中的政教结构不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则依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概念(即祭祀礼仪中的“山川”、人神交通中的“山海”、文人艺术中的“山水”以及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山河”),承载了道统的本体构造。


图片


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浪潮里,天与地、山与水在具体的社会运行中渐渐失去了位置,随之,人也失去了在自然和宇宙中的位置。世俗主义的世界历史、物质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思维和实存上的对象化机制,将人的生命带入无所不在的观念、知识甚至身体上的权力关系之中。这种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既表现为行为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科学意识,又表现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相混融的价值立场,从而使文明的进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或许,山林世界以及山水所具体构造而表现的自然与人文之互成关系,可塑成一种新的神圣性,一种与天地交接、与山水共情的生命形态,一种真正从人出发、为人所实现而又超越于人的归宿。



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

文 | 王子林


当我们站在太和殿的月台上,放眼望去,东边是体仁阁,西边是弘义阁,凡与文、仁、春有关的建筑皆位于东方,凡与武、义、秋有关的建筑皆位于西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阳气升腾;西方是太阳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阴气凝聚。由此形成城市中的一阴一阳,与宇宙、天地、世界的阴阳组合是一致的。大地东西平面与天地上下立面组成一个阴阳交流的空间,万事万物因此而皆禀赋此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产生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人皆具有仁心,这是文脉代代相传的根基。


文武建筑的左右严格对称,既强调了秩序,又突出了文武之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文武构筑天下最大的房子——这个最大的房子就叫仁,心里就会装着仁。正位叫礼,大道为义,当仁、礼、义行于天下时,天下归仁,礼乐社会也就诞生了。


图片


紫禁城、北京城的文武建筑布局,是传统文武之道、仁义之道和阴阳之道的体现,其文武理念原出于天,始于文祖,辉煌于文王。阴阳交流产生生命,因而天是主生的,其本性是善。从尧舜开始,经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的发挥,将之上升为天道。天道主生,天道要传下来,要依赖于圣人,儒家所创造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个道统,以仁为根本,成为道统的精神灵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产生了万物,人作为万物之长,要代行天地之仁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保持天心,以仁存心,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最终达到赞助天地化育生命的目的。建立在这个道统精神之上的北京城、紫禁城因此有一颗仁心,才能如月之恒、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永不崩塌。


图片


 


图片

本书是一本跨学科对话的学术文集。人文社科领域的十二位知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宇宙观,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社会学、建筑学、科技史等角度,就中华文明宇宙观与中国智慧、人文与自然、山林与社会、天人合一与人生境界、大一统与文化地理、甲骨文与殷商宇宙观、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宋代家礼等议题,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每位作者学养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研覃思,行文流畅,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之道”。相信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传统文化功底的读者,均可从中汲取智慧,涵养心性,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更加自觉自信地赓续光耀中华文明。

目录


1.中华文明的宇宙观 臧峰宇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宇宙的认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本内涵

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中华文明与哲学智慧 向世陵

“宇宙”与“宇宙观”

“中国”“世界”与“宇宙”

经典讲述的文明起源

3.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转化创新 陈卫平

中国近代的历史观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认识论(知行观)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逻辑和方法论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4.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李宗桂

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5.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建构——《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赵敏俐

历代《禹贡》研究简述及当下困境

大禹的神话与《禹贡》的书写方式

《禹贡》生成历史背景的文化考察

《禹贡》的经典价值和文化意义

6.天下、天命格局下的《诗》《书》篇章 李山

“天下”与“天命”

格局与心胸

尚德即“人心换人心”

余论:文化的融合与礼乐的创制

7.山林与社会 渠敬东

政统与道统

非社会性的山林

人文化的自然

士人的内在世界

山林的多重社会交往

余论

8.从甲骨文看殷商人的宇宙观 张玉金

人间的结构

鬼神的世界

结语

9.揭暄对欧洲宇宙学与理学宇宙论的调和 石云里

10.紫禁城文武建筑布局与文德光华 王子林

文武建筑布局

文武二楼的起源

文武建筑布局是对天下太平的向往

文武二楼与重其文德

体仁、弘义二阁与仁义之道

文武二楼与天之大德

道统的传承与核心价值

结论

11.蠡测中华文明的唐代高度 刘后滨

走向盛唐的历史节拍

制度创造的自我作古

精神活动的探险开拓

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12.宋代家礼的书写者 陆敏珍

书写者的角色:隐身的与在场的

书写者的立意:情感的与有序的

仪式:意义的与重复的

话外之音:书写中的其他思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8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