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根基。理解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实质上便是探求中华文明的深层理解之道。《生生之道:中华文明的宇宙观》是一本跨学科对话的学术文集,包含了十二位学术大家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文明要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之道”。
十二位作者学养深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研覃思,行文流畅,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传统文化功底的读者,均可从中汲取智慧,涵养心性。
下文包含了从书中摘编出来的两篇精彩书摘,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人世间”与“人间事”
文 | 渠敬东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所谓“社会”,通常指的是“人世间”或“人间事”。社会学的工作就是通过经验事实的发现,寻找构成人世间的各个层面或领域的形态、机制、结构及规范,揭示生活世界之构造的规律。其中,人的心理、行动及为此提供的意义解释或象征意涵,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由此,认知及其形成的知识系统也便具有了“力”而参与到社会的建构过程中,福柯所说的知识权力和曼海姆所说的意识形态及乌托邦,都为此打开了思考空间。
不过,只从“人世间”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还多少有些表面化,并不能揭示社会存在的本源。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有一句话说得很玄妙:
对此有人会问,社会怎么会跟宇宙扯到一起?其实,涂尔干想说的是,没有神圣存在,便不会有人世间的世俗生活,仅从世俗主义出发来理解社会,乃舍本逐末之举。不过,这里的“宇宙”亦可代之以“宗教”,但涂尔干说的宗教已然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范畴了:一切语言与概念、理想与灵魂、信仰与仪式,都可谓神圣性的存在,皆为社会之基础,否则,世间的人或人间的事都只会“像河流中的波浪滚滚而来,甚至在稍稍滞留的时候,也不能保持原样.。
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们也有相似的看法。吴文藻有关物质、社会、精神的“三因子”学说,强调的即是社会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连带功能。费孝通重视乡土中国中“知识阶级”的作用,必是与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世界有关。而林耀华描述的地方社会,若没有祭祖和游神的仪式活动,怕是早就崩塌了。瞿同祖讨论传统社会的法律实践,若无礼制的底色,或天道与人心的关联,规范秩序便也无从谈起。
由此看来,社会存于人世间,也存于人世外。倘若只从世俗主义层面来理解社会的构造,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非社会甚至反社会的世界,来为人世间奠定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基础。文明的构造带有“政教关系”的性质,即便中国文明并无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性特征,但若是没有圣俗二分的构造,恐怕也是难以成立的。
中国是一个文明体,延续几千年,并塑造了人文地理上的东亚文化圈。任何一个文明体的存在,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实在的社会性的保持和发展,还必须拥有一种超越性的心灵和精神,化育成具体的历史和人,构筑成连续的生命而存续。与西方文明中的政教结构不同,中国文明始终以政统和道统的双重体系而发展,而山林,则依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概念(即祭祀礼仪中的“山川”、人神交通中的“山海”、文人艺术中的“山水”以及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山河”),承载了道统的本体构造。
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
文 | 王子林
当我们站在太和殿的月台上,放眼望去,东边是体仁阁,西边是弘义阁,凡与文、仁、春有关的建筑皆位于东方,凡与武、义、秋有关的建筑皆位于西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阳气升腾;西方是太阳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阴气凝聚。由此形成城市中的一阴一阳,与宇宙、天地、世界的阴阳组合是一致的。大地东西平面与天地上下立面组成一个阴阳交流的空间,万事万物因此而皆禀赋此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产生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人皆具有仁心,这是文脉代代相传的根基。
文武建筑的左右严格对称,既强调了秩序,又突出了文武之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文武构筑天下最大的房子——这个最大的房子就叫仁,心里就会装着仁。正位叫礼,大道为义,当仁、礼、义行于天下时,天下归仁,礼乐社会也就诞生了。
紫禁城、北京城的文武建筑布局,是传统文武之道、仁义之道和阴阳之道的体现,其文武理念原出于天,始于文祖,辉煌于文王。阴阳交流产生生命,因而天是主生的,其本性是善。从尧舜开始,经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的发挥,将之上升为天道。天道主生,天道要传下来,要依赖于圣人,儒家所创造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个道统,以仁为根本,成为道统的精神灵魂。“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产生了万物,人作为万物之长,要代行天地之仁义;“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保持天心,以仁存心,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最终达到赞助天地化育生命的目的。建立在这个道统精神之上的北京城、紫禁城因此有一颗仁心,才能如月之恒、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永不崩塌。
1.中华文明的宇宙观 / 臧峰宇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宇宙的认知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基本内涵
中华文明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中华文明与哲学智慧 / 向世陵
“宇宙”与“宇宙观”
“中国”“世界”与“宇宙”
经典讲述的文明起源
3.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转化创新 / 陈卫平
中国近代的历史观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认识论(知行观)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逻辑和方法论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中国近代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与传统哲学转化创新
4.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 李宗桂
天人合一思想的真义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5.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建构——《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 赵敏俐
历代《禹贡》研究简述及当下困境
大禹的神话与《禹贡》的书写方式
《禹贡》生成历史背景的文化考察
《禹贡》的经典价值和文化意义
6.天下、天命格局下的《诗》《书》篇章 / 李山
“天下”与“天命”
格局与心胸
尚德即“人心换人心”
余论:文化的融合与礼乐的创制
7.山林与社会 / 渠敬东
政统与道统
非社会性的山林
人文化的自然
士人的内在世界
山林的多重社会交往
余论
8.从甲骨文看殷商人的宇宙观 / 张玉金
人间的结构
鬼神的世界
结语
9.揭暄对欧洲宇宙学与理学宇宙论的调和 / 石云里
10.紫禁城文武建筑布局与文德光华 / 王子林
文武建筑布局
文武二楼的起源
文武建筑布局是对天下太平的向往
文武二楼与重其文德
体仁、弘义二阁与仁义之道
文武二楼与天之大德
道统的传承与核心价值
结论
11.蠡测中华文明的唐代高度 / 刘后滨
走向盛唐的历史节拍
制度创造的自我作古
精神活动的探险开拓
对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12.宋代家礼的书写者 / 陆敏珍
书写者的角色:隐身的与在场的
书写者的立意:情感的与有序的
仪式:意义的与重复的
话外之音:书写中的其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