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型探访式纪录片《文运中国》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叙事,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
2.英国人大牛作为《文运中国》的探访者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洞察。
3.除此之外,纪录片中的许多地方文化地标如曲阜孔庙、景德镇陶溪川、贵州黔东南等,都让观众深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4.敖雪导演表示,《文运中国》不仅展示文化本身,更展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人的态度和状态。
5.《文运中国》将于4月上旬在CGTN播出,5月暂定在凤凰卫视美洲台、欧洲台、香港台等播出,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华文化?刚刚在东方卫视收官的大型探访式纪录片《文运中国》(China's Culture Journey)做出了一种尝试,也提供了一种可能。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叙事,走访了广袤中国的文化地标,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文运中国》中的探访者之一、在中国生活了25年的英国人大牛(Daniel Newham)是个“中国通”,他不仅多次深度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还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与大牛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满腔热忱与深刻洞察。
英国人,凤凰卫视特约主持人,先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以及清华大学艺术史论博士学位。
当大牛第一次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时,他倍感震撼。他原以为在这里只会看到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青铜面具,没想到却看到了通过“文物医院”复原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青铜头像。他感叹道:“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应用,让曾经掩埋在地下的文物重获新生,让我们能直接和4000年前的古蜀文明面对面。”
而在闻名中外的瓷都,大牛找到了千年窑火燃烧至今的奥秘。景德镇这座城市在传统之外有更多的可能性。它是热爱“泥巴”的青年创作者孵化创意的成长沃土,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景漂”们创作交流、筑巢安家的家园。法国艺术家柯杨就在这里安了家,将家乡留尼汪岛的历史文化融入这片土地,化作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两个《文运中国》中的小片段,折射出同一个主旨——优秀的文化总能跨越语言、地域、生活习惯和教育背景,与人们进行灵魂对话。
像是穿越时空
和文明来了一场对话
上观新闻:《文运中国》刚刚收官,关于这部纪录片,您收到了怎样的反馈?
大牛:《文运中国》播出后的反馈真的让我挺惊喜的。好多朋友都联系我,说这部片子拍得很吸引人,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社交媒体上,我发的相关视频被大量转载,好多网友在评论里说,看了纪录片才知道有这么美的地方,都打算找机会去看看,这说明纪录片确实激发了大家对这些文化圣地的兴趣,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上观新闻:这次走访的曲阜孔庙、景德镇陶溪川、贵州黔东南等地,您都是第一次去吗?
大牛:是的。在中国25年,大部分省份我都跑遍了,但这些地方还真都是头一遭去。去之前我就特别期待,尤其是三星堆,我一直对它充满好奇,到了那里真的被深深震撼了。那些造型奇特的文物,仿佛带着远古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站在三星堆博物馆里,看着那些珍贵的展品,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时空,和文明来了一场对话。
翠云廊古蜀道也是,那郁郁葱葱的古柏、蜿蜒的石板路,仿佛都在诉说着故事。能有这样的机会亲身感受这些文化圣地的魅力,真的太难得了。
上观新闻:走访过程中,有没有哪个场景或者故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大牛:那可太多了。我在澳门吃蛋挞的经历就挺有意思。我一直以为葡式蛋挞是葡萄牙的特色美食,没想到竟是英国人在澳门发明的,我就是英国人,在澳门吃到了英国人发明的蛋挞,这文化的交融太奇妙了。当时我一边吃着蛋挞,一边琢磨着背后的历史,感觉小小的蛋挞里藏着大大的文化故事。
还有我在蜀道的经历。我对蜀道的了解是通过一本英文书《剑门蜀道行走指南》开始的。这是一位叫贾和普的美国人撰写的,她已经81岁了。她花了整整3年时间挑选笔记和照片,将她20多年来在蜀道的徒步经历整理成一本500多页的著作出版。为什么她会对这里这么留恋?我想你亲自去后便能知道了。
我在蜀道还给贾和普打了个视频电话,让她看看我在哪里。在那千年古柏环绕的环境里,和她交流古蜀道的历史,感觉自己就像穿越了。看着眼前的景色,想着李白、杜甫也曾走过同样的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还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联系。
上观新闻:听说您当时问了三星堆博物馆馆长好多问题,让他非常惊讶,从没有外国人问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您走访前做了很多功课吧?
大牛:是的,去之前我做了不少准备。之前我看过一些假的三星堆文物,当时还信以为真。后来我专门去了解,才知道那是一眼假的东西,因为真正三星堆的文物大多是拼接的,而我看到的是一整块铸造出来的,差别太明显了。
到了三星堆遗址后,我对很多问题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开始了新的思考。比如文物的拼接,我了解到他们通过大数据、AI、3D打印等技术来还原文物,这太了不起了。还有祭祀坑的命名,也有人说“祭祀坑”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因为里面的文物看起来更像是被乱丢的,不像是庄重祭祀的样子。我就在想,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政变、叛乱还是其他原因呢?虽然目前还没有答案,但这些思考让我对三星堆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上观新闻:外国人置身这些地方时,他们的感受与中国人是否有所不同?
大牛:我觉得只要提前做功课并深入了解,感受不会相差太大。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用心去感受,都能从这些文化圣地中汲取到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反而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收获可能完全不同。当然,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思考的角度会有所差异,但这也让文化交流变得更加有趣,大家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索中华文化的奥秘。
源远流长又海纳百川
让人不得不热爱
上观新闻:您最初为什么来到中国?又是什么吸引了您一待就是25年?
大牛:十四五岁时,有一次我走进书店,随手翻起一本英文版《道德经》。我当时看到了“上善若水”“道可道,非常道”“虚其心,强其骨”,发现自己的很多理念和中国的哲学思想很像,算是一种缘分吧。我当时的理解肯定是模糊的,但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真能看懂古汉语,那我一定要去看《道德经》的原文。
于是我就买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请了中文家教,每天晚上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里李树田老师的《中国成语故事》,从背成语开始学汉语。
我在英国杜伦大学读书时,选的是中文专业。二年级的时候,有机会作为交换生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的这一年,我彻底被中国的文化和生活吸引了。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还有热情好客的人们。我觉得在中国不仅能提高我的中文水平,还能学到很多其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交换一年期满后,我决定留下来继续学习。当时杜伦大学的系主任还劝我回英国读完本科,要不就拿不到毕业证书了,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毅然决然地留在了中国。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上观新闻:大家都夸您是“中国通”,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里,您对哪方面最感兴趣呢?
大牛:目前,书法是我生活中的一大爱好,最近我的作品被第五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收录了。书法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我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窗户。通过书写汉字,我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世界上许多古老文化都曾因种种原因中断,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数千年前延续至今。而且,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还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展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让人不得不热爱。
上观新闻:在中国生活了多年,您感受如何?
大牛:多年来,我主要生活在北京。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文化氛围特别浓厚。这里有故宫、长城这样的历史古迹,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展览、文化活动,让人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北京生活,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源,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唯一的“小烦恼”就是我的口音受影响,带了点京味儿,怎么也改不掉。不过现在我也习惯了,这也算是我在北京生活的独特印记。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当地人用带着京味儿的普通话交流,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
在中国,出行真的太方便了,坐地铁、打车都特别便捷,手机支付更是无处不在,基本不用带现金和卡,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所有支付。但在英国,没车就很不方便,很多地方公共交通覆盖不到,而且支付方式也没这么便捷。
饮食方面的差别也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美食种类繁多,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像川菜的麻辣、粤菜的精致、鲁菜的醇厚,让人回味无穷。但在英国,饮食相对就比较单一,超市里虽然有很多种土豆,但绿叶蔬菜的选择很少,像韭菜、油麦菜这些在中国常见的蔬菜,在英国很难买到。而且英国的辣椒大多是菜椒,皮厚,不辣也不香。在中国生活久了,真的很难适应英国的饮食了。
上观新闻:您的家人或朋友会不会因为您的影响,开始学习中文或者来中国旅游?
大牛:我爸爸只要有空,一年或两年会来一次中国。每次他来,我都会带他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像北海的银滩,上海、北京的各大景点,还有敦煌的七彩丹霞地貌。他玩得挺开心的,就是不太爱学中文,每次都靠我当导游。我妈妈不太喜欢长途旅行,所以很少来。
我的外国朋友对中国的新鲜事物都挺感兴趣,像火锅、足底按摩这些。不过也有些文化差异,比如我爸爸就接受不了鸡爪。他第一次吃的时候,还数落了我好几天,说怎么能吃这种东西。我跟他解释说这叫凤爪,富含胶原蛋白,很好吃,但他还是接受不了。这些文化差异也让我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多么重要。
找到沟通的“连接点”
文化传播才能更有效
上观新闻:通过《文运中国》,我们看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正经历从“器物层”到“价值层”的进阶突破。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国叙事”?
大牛:我觉得文案和渠道是两个关键因素。在文案方面,不得不说,有些官方话语容易引起西方受众的屏蔽。比如说一些宣传文案里频繁出现“四个自信”“两个决不”这样的表述,西方受众一看到这些,根本不会去深入了解内容。我们需要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概念来传播中华文化。
在渠道方面,现在很多外国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他们接收不到外面的信息。我们要想办法渗透到他们的信息茧房里,利用他们已有的概念来塑造新的概念。就像修辞学里提到的“common place”(常理、常见论点),我们得找到和他们沟通的“连接点”,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慢慢引导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传播才能更有效。
上观新闻:从内容创作角度,您认为中华文化中什么样的题材更容易被国外观众接受?
大牛:一定要与时俱进,用现代方式讲故事。像《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出海案例,它借助现代的游戏技术,打造出一个充满中国神话色彩的世界,让国外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拍纪录片或者其他文化作品时,要有核心人物,用他们的经历带动故事发展。比如,我们可以讲述一个普通人传承中国传统技艺的故事,让观众通过这个人物的视角,了解传统技艺的魅力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还要增加互动性,现在融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就不错。像哈尔滨旅游宣传,把游客可爱化,用“南方小土豆”“南方砂糖橘”这样的称呼,让游客有更强的代入感。这种互动式的宣传方式,能让观众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
上观新闻:融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大牛:就拿榕江“村超”举例。2023年,在贵州黔东南的群山深处,榕江“村超”横空出世,以“草根赛事+民族文化+数字传播”的独特模式,成为现象级文化IP,被外媒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对于这个概念,一开始还有人质疑,觉得一个小县城怎么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其实,他们的融媒体中心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会确定不同的话题,然后同时剪辑、发布,形成矩阵效应。这种方式不仅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村超”,还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这种创新的宣传方式很值得借鉴。
上观新闻: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与中国免签政策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选择来华进行沉浸式体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创作者正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以多元视角记录中国。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大牛:我知道,有些外国人来中国拍视频,想法是有些功利的,是想借此赚流量红利。但哪怕是这样,能让更多外国人有机会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也是好事。因为只要他们来到中国,亲身经历了这里的生活,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就有可能改变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即使他们拍视频的初衷不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但只要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中国,促进文化交流,就有一定的意义。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真正热爱中国的人,用更真诚、更专业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
上观新闻:听说您接下来还要继续在中国的大地上行走,展现中国的文化。
大牛:是的,我会去亳州拍一个关于中国药材的纪录片。亳州是中国著名的药都,那里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我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魅力和价值。
导演说——请和我们一起探索
越是讲述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具有悠长传统的主题,越需要用一种轻快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因此,《文运中国》的总导演敖雪选择了两位外籍探访者——英国人大牛与法国人魏无瑕一起踏上这段旅程,用英语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文化。
他们沿着两条线展开了漫长的寻找之旅。一条线是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文化地标,如殷墟、西安等地。这些地方承载着总书记的思考与感悟,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富矿;另一条线则从广袤的华夏大地筛选出16个风格各异的文化地标,它们涵盖了历史遗迹、文化名城和特色乡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中华文化地图。
“你知道佛像有胡须吗?”敖雪曾经去过大同,但直到此次拍摄《文运中国》再访大同,她才知道,佛像上的胡须在汉化之前是存在的,后来逐渐消失,这一细节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去一个地方可能只是简单地打卡拍照,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内涵。而《文运中国》则致力于挖掘这些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这场跨越中国的文化之旅中,许多地方的人们自然流露出的喜悦感和自豪感让敖雪意识到,这个节目不仅仅是在展示文化本身,更是在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人的态度和状态,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她从没想过,在贵州这片“地无三尺平”的土地上,能看到一场人声鼎沸的村BA。在比赛的场地周围,布满了苗族绣娘的工作坊。在这样的环境中,比赛已经不只关乎输赢,更成为民族文化魅力的展示场。当非遗技艺与民俗赛事共振,这片土地正用最鲜活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西部的民族文化基因,正在新时代破圈生长。
曲阜孔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圣地。然而,如何让年轻人在新时代喜欢孔子,成了一个新的课题。《文运中国》似乎也发现了答案——在尼山圣境,有一场关于孔子的演出,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孔子的思想和魅力。它打破了传统学术思想的枯燥感,让更多的人走进孔子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纪录片《文运中国》所做的是让海外受众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蓬勃生机,向世界呈现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4月上旬,《文运中国》将在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播出,5月暂定在凤凰卫视美洲台、欧洲台、香港台等播出,与新加坡新传媒的合作洽谈也在顺利推进。这一系列的传播举措,将让《文运中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正如大牛和魏无瑕发出的邀请:“请和我们一起,探索古老中国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延绵至今,看文明的火焰如何照亮中国未来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