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伟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屠强 资深高级宏观分析师
联系人:
屠强、浦聚颖
摘要
近年贸易顺差走势?一般贸易支撑下,贸易顺差高位运行,顺差集中在消费品和资本品领域。
近年来,即便出口疲软,我国贸易顺差仍高位运行,主因一般贸易替代加工贸易降低了进口依赖。例如,2013年至2015年间,出口增速从7.8%降至-2.9%,但贸易顺差仍增加了1929.4亿美元。贸易方式上,我国已由加工贸易主导,转向一般贸易为主,反映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过去十年间,一般贸易顺差占比从24.5%升至73.1%,加工贸易则从60.4%降至10.4%。
分行业来看,近年来贸易顺差集中在消费品和资本品领域。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贸易顺差较高的行业依次为纺织服装、电气机械等,但各行业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消费品方面,纺织服装自2017年以来持续维持较高的顺差,平均为3390亿美元,整体波动不大;资本品方面,其他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的贸易顺差均自贸易战1.0以来提升了6.7、2.9和3.0倍。
分国别来看,我国顺差规模最大的是“一带一路”国家,美国居次;前者以一般贸易为主,后者以加工贸易为主。2023年6月前,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在总顺差中占据主导,但占比已从2019年的85.2%降至2023年5月的38.7%。2023年6月起,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顺差首次超过对美顺差。目前,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对美顺差分别占总顺差的39.0%和38.5%。其中,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手机和电脑;对新兴国家的一般贸易顺差则以客车、手机和低值简易通关商品为主。
高额贸易顺差如何形成?消费品凭借自给自足能力与价格优势,资本品主要凭借产业结构的升级。
消费品领域,纺织服装等行业主要凭借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和价格优势,维持高额顺差。由于我国棉花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6%,使纺织服装产业链能够自给自足,且近两年我国纺织服装凭借成本优势,使其在全球出口份额稳居40%左右。汽车等行业主要凭借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势。新能源车的出口份额及出口增速的高增是技术进步的一大体现,分别较2018年增长3.0%和355.5%。价格方面,车辆出口价格自2023年期明显低于进口价格,国内显著的成本优势使得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
资本品领域,高额顺差源于产业迭代导致的加工贸易进口减少,以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增强。尤其在机电领域,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一度下滑至-37%,出口增速却持续上升。同时,国内原材料价格低、制造业工资较高,促使企业减少来料加工进口,并将加工环节外迁。此外,自2017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增长81.9%,出口结构从消费品向中间品和资本品转型。2024年机械和电气出口份额较2018年共提升了2.9pct,显示出口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其他因素方面,对美反制措施也会降低对美加征商品的进口依赖度,加速该领域国产替代进程。数据上看,上一轮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食品和高端制造业。措施实施后,虽然我国能源、食品的对美依赖度并未下降,但已加征关税的车辆对美(-2.7pct至4.5%)及世界(-1.1pct至1.6%),以及机械设备等对美(-1.5pct至4.2%)及世界(-1.7pct至3.0%)依赖度均明显下降。
哪些行业顺差有望延续高企?消费品:汽车、手机等行业;资本品: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等行业。
总结而言,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背后,是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产业升级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价格优势的提升。从数据来看,2018至2020年,一般贸易占比从38.2%上升至73.2%,而加工贸易占比则从36.8%下降到10.4%。此外,中国PPI较其他生产型经济体低10%以上,这种价格优势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从而强化了贸易顺差的幅度。
在消费品领域,以汽车为代表,因产业升级带来的竞争优势,或在关税战2.0下仍维持较高顺差。近年来,我国汽车等行业升级成效显著。汽车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自2021年大幅下降2.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随之放缓;同时,整车出口增速显著提升,两者增速差一度达到140.5个百分点。此外,我国汽车等行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至2024年12月,汽车出口&进口价格指数分别为94.5和101.1。
贸易方式转型过程中,手机等行业亦具有代表性,国货品牌的崛起或将继续支撑这些行业的贸易顺差。近年来,国货品牌的崛起推动我国手机整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尤其在新兴市场中的表现。我国手机出口已从加工贸易为主转向一般贸易为主。2024年,国产品牌全球市场份额较2023年提升29.5%。同时,我国手机出口价持续低于进口价,具备显著价格优势,进一步巩固了贸易顺差。
在资本品领域,电气设备等行业或因迭代升级维持贸易顺差韧性;但在关税战2.0背景下,相关行业或面临一定风险。自贸易战1.0后,我国电气设备等行业的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明显加速。自2017年起,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的进口增速显著放缓,与此同时,整机出口增速持续上升。目前二者增速差已扩大至11.7个百分点,这或显示我国电气设备等行业的国产替代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关税战2.0下,这些行业或面临新一轮制裁,这或对企业出口和供应链稳定性构成挑战,从而影响贸易顺差。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贸易政策超预期变化,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调整。
报告正文
一、近年贸易顺差走势?
(一)贸易顺差高位运行:一般贸易替代加工贸易
近年来,即便出口疲软,我国贸易顺差仍高位运行,主因一般贸易替代加工贸易降低了进口依赖。自加入WTO 以来,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近年来稳定在8000 亿美元以上。即便在出口增速放缓阶段,贸易顺差仍持续偏强。例如,自2013年至2015年间,出口增速从7.8%降至-2.9%,但贸易顺差仍增加了1929.4亿美元。在贸易方式上,我国已由加工贸易主导,转向一般贸易为主。这一转变反映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步摆脱了对低成本劳动力和外需的过度依赖。数据来看,过去十年间,一般贸易顺差占比从24.5%升至73.1%,加工贸易则从60.4%降至10.4%。
(二)行业结构:顺差集中在消费品和资本品领域
近年贸易顺差集中在消费品和资本品领域。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贸易顺差较高的行业依次为纺织服装、电气机械、手机、汽车等,但各行业的变化趋势不同。消费品方面,纺织服装自2017年以来持续维持较高的顺差,平均为3390.9亿美元,整体波动不大;车辆及其零部件方面则自2017年的100.7亿美元贸易逆差大幅增长至1585.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资本品方面,其他交通运输设备、机械设备及其零件和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的贸易顺差分别较贸易战1.0以来提升了6.7、2.9和3.0倍。
(三)国别结构:顺差规模最大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国顺差规模最大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美国居次;对前者以一般贸易为主,对后者则以加工贸易为主。2023年6月之前,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总贸易顺差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占比已从2019年1月的85.2%大幅下滑至2023年5月的38.7%。与此同时,自2020年起,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并于2023年6月首次超过对美顺差,当月分别为302.2亿美元和298.2亿美元。目前,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美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381.1亿美元和300.0亿美元,分别占总贸易顺差的39.0%和38.5%。
进一步来看,我国对美加工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手机和电脑;对“一带一路”国家一般贸易顺差则以小客车、手机、低值简易通关商品、钢板和织物为主。手机和电脑分别占我国对美加工贸易顺差的35.3%和34.9%;小客车、手机、低值简易通关商品、钢板和织物分别占我国对新兴国家一般贸易顺差的9.5%、 8.0%、7.1%、3.5%和3.2%。手机虽在对美和新兴国家的顺差中占比均较高,但贸易模式不同。这也解释了我国对新兴国家出口更多中间品和资本品后,仍保持较高一般贸易顺差的原因:若中间品由国内生产并直接出口,无论下游国家如何使用,均计入我国一般贸易出口。
二、高额贸易顺差如何形成?
(一)消费品领域:自主生产能力、技术进步和价格优势
在消费品领域,纺织服装等行业主要凭借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和价格优势,维持高额顺差。进口方面,我国纺织服装的全球进口份额长期维持在5.5%左右的低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棉花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6%,使纺织服装产业链能够自给自足。出口方面,虽然我国纺织服装在国内整体出口占比中有所下降,但其全球出口份额却在持续上升,这也反映我国纺织服装业并没有受到低成本国家的替代,国内出口份额下降主要因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导致。近两年,凭借成本优势,我国纺织服装的全球出口份额在2023年进一步升至38.7%。价格方面,截至2024年12月,纺织服装出口价格指数为93.1,进口价格指数为98.1。
汽车等行业凭借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势,推动出口高增长并加速进口替代。近年来,新能源车技术进步显著加快。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从2018年2月的-2.7%升至2025年2月的27.0%,且近两年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市场占有率也从2020年的2.4%大幅上升至40.3%。技术进步推动出口高增长,2024年“新三样”和传统车辆出口份额较2018年分别增长3.0%和1.8%,增速分别提升355.5%和123.3%。此外,自2024年起,车辆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12月,二者价格分别为94.5和101.1。凭借成本优势,新能源车进口依赖度显著下降,进口替代进程加速。
(二)资本品领域:产业迭代推动贸易方式向一般贸易转型
在资本品领域,高额顺差一方面源于产业迭代减少了加工贸易的进口。例如,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依赖加工贸易的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一度下滑至-37.0%,但出口增速在短暂下降后重新上升,高于进口增速22%。这表明在该阶段,我国产业迭代加速了国产替代,减少了加工贸易进口。同时,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促使企业更多使用国内资源,主动减少进料加工进口。自2023年6月以来,我国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出口价格持续低于进口价格。此外,自2018年起,我国制造业工资高于东南亚国家,推动企业将加工环节外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
另一方面,高额顺差源于产业迭代增强了出口竞争优势。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专利申请总数和发明专利总数较2017年贸易战1.0以来分别增长81.9%和63.5%。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也显著提升。其中,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从2017年的4.8%升至2023年的7.6%,提升最为明显。随着产业升级,我国出口结构也从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向高附加值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转型,2024年机械、电气和其他交运设备的出口份额较2018年分别提升1.0、0.9和0.4个百分点。
(三)其他领域:反制措施加速进口替代进程
其他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对美反制措施也会加速进口替代进程。贸易战1.0时期,对美已加征关税的车辆、机械等对美进口依赖度均出现明显下滑。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301关税后,中国实施了相应的反制措施。截至2023年,加征关税商品占中国自美总进口的73.3%。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加征关税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食品和高端制造业产业。措施实施后,虽然我国能源、食品的对美依赖度并未下降,但已加征关税的车辆对美(-2.7pct至4.5%)及世界(-1.1pct至1.6%),以及机械设备对美(-1.5pct至4.2%)及世界(-1.7pct至3.0%)依赖度均明显下降。表明我国的反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被加征关税商品的进口。
三、哪些行业顺差有望延续高企?
(一)总结:贸易顺差的扩大主因产业升级+价格优势
总结而言,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背后,是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产业升级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价格优势的提升。从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0年,一般贸易(顺差率较大的高附加值产业)占比从38.2%上升至73.2%,而加工贸易(顺差率较低的低附加值产业)占比则从36.8%下降到10.4%。此外,自2020年来,中国PPI较其他生产型经济体低10%以上。以实际有效汇率衡量,出口价格较疫情前下降约10%。这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的竞争力,强化了贸易顺差的幅度。
(二)消费品领域:汽车、手机等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高顺差
以汽车行业为代表,因产业升级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望在关税战2.0下仍维持较高顺差。近年来我国汽车等行业凭借技术进步实现了产业升级。具体来看,2023 年底,我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度已从 2021 年初大幅下滑 2.8pct。同期,汽车零部件进口增速显著放缓,而整车出口增速明显提升,两者增速差一度扩大至140.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减少的趋势仍在延续,和出口增速相差了42.2个百分点。此外,贸易战1.0期间我国对汽车及其零部件加征关税,显著降低了对美及全球进口的依赖度。本轮在我国再次对车辆进口加征关税的背景下,预计汽车进口端将进一步放缓。此外,结合我国的成本优势,汽车出口竞争力将提升,推动整体贸易顺差扩大。
贸易方式转型过程中,手机等行业亦具有代表性,国货品牌的崛起或将继续支撑这些行业的贸易顺差。近年来,国货品牌的崛起使我国手机整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尤其是对新兴国家的出口。贸易方式上,我国手机出口方式从加工贸易逐渐转向一般贸易。这或表明我国从主要向“一带一路”国家供应苹果手机,转变为供应自主生产的国产手机。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品牌的全球市场份额较2023年提升了29.5%。此外,自2019年以来,我国手机出口价格持续低于进口价格,2024年二者分别为95.22和106.02。结合来看,我国手机等行业自主生产能力增强的同时,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未来,在这一趋势下,贸易顺差将继续得到有力支撑。
(三)资本品领域:电气设备等贸易顺差有望维持韧性
在资本品领域,电气设备等行业或因迭代升级维持贸易顺差韧性;但在关税战2.0背景下,相关行业或面临一定风险。贸易战1.0后,我国电气设备等行业的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明显加速。2019年和2021年,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的进口与出口增速差分别一度高达37.6%和66.4%。目前,电气设备零部件与整机的增速差距已扩大至11.7个百分点。在贸易战2.0背景下,若我国能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凭借零部件成本优势(当前半导体出口增速80.8%低于进口增速106.6%),电气设备等行业的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韧性。然而,若该领域遭遇新一轮制裁,企业的出口和供应链稳定性或受到冲击,进而影响相关行业的贸易顺差。
(四)其他领域:关税战2.0反制领域贸易顺差或将扩大
2025年,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20%的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对自美进口的包括大豆、汽车等商品加征关税,涉及商品占自美总进口的22.1%。本轮反制措施分为两批实施:第一批于2025年2月10日起生效,涉及煤炭、液化天然气、原油和车辆等商品,总规模为138.6亿美元,加征关税税率为10%-15%;第二批于2025年3月10日起生效,涉及鸡肉、小麦、玉米等商品,总规模为223.0亿美元,加征关税税率同样为10%-15%。从大类来看,加征关税规模从高到低依次为食品、能源、车辆、纺织服装、医药和化学品以及机械设备及零件。
数据上看,2月生效的关税降低了1~2月已加征商品的进口依赖度;据此,3月生效的关税也有望降低后续相关商品进口依赖度。2月10日生效的关税主要针对矿物、车辆和机械设备领域。1~2月,矿物和车辆自全球/美国的进口依赖度较2024年全年分别下降了0.3/2.1个百分点、0.2/1.2个百分点。据此,预计3月10日生效的针对纺服、食品和化学中间品的关税,也将进一步降低后续相关商品的进口依赖度。结合我国纺服及中间品的出口竞争优势,这些领域的贸易顺差有望进一步扩大。
风险提示
1、贸易政策超预期变化。特朗普关税政策在税率、加征时间、范围上发生改变。
2、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影响主要经济体政策。
3、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调整。高利率将压制美国补库需求,利空我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