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云南核桃的自述:穿越2.6万年的发展故事

  我是一颗来自云南的深纹核桃,果仁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优质脂肪酸、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壳及树皮可以提炼烤胶,果壳可加工制成活性炭,树干是供军工及制造车船、家具的高级用材。我们还有涵养水源、防风固土、调节气候、降尘减噪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为这片土地筑起绿色的屏障。

图片

永平核桃 图源:“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为云岭大地的“原住民”,我想讲一讲核桃如何从深山野果,成长为促农增收的“金色产业”。

​从山林野果到经济作物

  云南是世界深纹核桃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科考记录表明,至少在2.6万年前,我的家族已分布在云南漾濞地区。

  民国时期,负责全省农林、工商、矿务、水利等事项的原云南省建设厅多次下达指令,规定云南适应种植核桃的各地具体种植任务及管理办法。

  翻开1926年原云南省建设厅下发的《修正云南各县种植核桃办法》,上面记载着“路南、华宁、宜良、弥勒、漾濞、凤仪、宾川、祥云、盐丰、大姚、姚安、嵩明、寻甸、会泽、昭通、鲁甸、永善等县为种植核桃区域”。我的家族在云南山区快速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为繁荣山区经济、扩大油源和出口换取外汇,国家林业部要求各地大力发展核桃种植。那时食用油脂短缺,我们成了重要的油料来源。

图片

漾濞核桃 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后来,粮食及油料作物连续丰收,市场供应情况发生变化,1979年省政府决定将我们由粮食部门主营划归供销社主营,列为副食品类。此时,我的兄弟姐妹已遍布云南110个县(市、区),种植面积为260余万亩,年产量为4.0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产量和质量在国内居首位。

​政策春风,产业腾飞

  从世纪之交开始,云南省为我们“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政策,使我们的发展成为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抉择。下面,听我娓娓道来:

  1995年,云南启动核桃种植基地建设。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云南开始实施以核桃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建设。

  2008年,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目前全省核桃栽种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

  2009年,团省委、原省林业厅共同印发《关于组织动员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投身核桃产业发展的通知》。

  2017年,核桃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之一。9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紧接着,原省林业厅举办“2017年云南·昆明核桃博览会”,筹建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研究院,启动云南省核桃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云南国际核桃(坚果)交易中心”建设,与省财政厅调整核桃产业投资结构,建立产业发展职责分工体系。

  2021年11月15日,省林草局印发《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规划》。

  2022年11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图片

刚采摘的漾濞核桃 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经过多年的潜心培育,我们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林作物,云南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

​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云南名片

  至2023年底,我的家族在云南省已经壮大到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村人口,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帮助许多山区农民摆脱了贫困走向致富之路。

  如今,核桃种植遍布云南省16个州(市)、116个县(市、区),其中大理州、临沧市的核桃产业最为发达,占据全省核桃产业的半壁江山。看到漾濞、大姚、凤庆等多个县(市)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称号,大理州被评为“中国核桃第一州”,我的内心十分雀跃。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在云南拥有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核桃油产能突破10万吨,建成千吨以上的核桃油生产线20余条、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400余条,培育龙头企业67户,建成6个核桃交易中心,漾濞光明村、凤庆古墨村等一批文旅融合发展典型。

图片

核桃树下的户外休闲场所 李丽 段苏航 摄

  由于云南日照充足,90%以上的核桃树生长在高海拔地区,造就了云南泡核桃壳薄、仁白饱满、香气浓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良品质,我们不仅畅销国内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漂洋过海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巴基斯坦、阿联酋、叙利亚、德国、俄罗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将继续守护云岭高原的绿水青山,创造更多“金山银山”。这,就是一颗云南核桃的金色梦想。

  云南网记者 慈曾琪 李雨施

  资料来源:云南省档案馆

  【相关阅读】

  澳洲坚果的云南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