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志愿服务领域喜报频传:街道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戴晓阳荣获2024年度深圳市“最美志愿者”称号,街道特色品牌项目“萤火使者”青少年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深圳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均入围广东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候选名单。两项荣誉的取得,既是光明街道深耕志愿服务、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也为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再添亮丽名片。
戴晓阳:十余年坚守,照亮光明志愿征途
戴晓阳自2013年注册志愿者以来,以“志愿红”为人生底色,从孤身坚守到引领超万人团队,这位扎根志愿服务十余年的共产党员,奉献了16626小时的服务时长和近5000场志愿活动。
面对志愿服务初期志愿者数量不足的困境,戴晓阳动员全家6口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如今光明街道注册志愿者超1.4万人,逐步形成文化旅游、助老扶弱、文明劝导、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7大核心服务板块。光明街道志愿者联合会成立以来,圆满完成国际元老网球公开赛、马拉松等147场赛会保障,构建起覆盖6个社区的志愿服务网络,累计开展文明创建、助残扶弱、垃圾分类等1.8万余项惠民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从“志愿荒漠”到“文明绿洲”的蝶变。
作为志愿项目的“拓荒者”,戴晓阳推动的创新服务遍地开花。他主导的“光明义警队”项目年均开展交通文明劝导4000余次;针对社区老龄化痛点成立“关爱探访志愿队”;创建“爱心义剪队”,十年来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住院病患提供义务理发近万人次;结合文化惠民活动需求创设“文化志愿队”;升级运营虹桥公园U站(原新城公园U站,连续8年获深圳市优秀志愿服务站)和“大观园旅游U站”创新“文旅+志愿”融合服务,年均服务游客超15万人次;“光明区人民医院东院区健康U站”年帮助患者12万人次;协助区群团工作部打造的“群众诉求志愿服务队”,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
“萤火使者”项目:以“心”护航青少年成长
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切入点,依托街道V爱之家服务平台,光明街道首创“1+1+N双工联动”模式,即以1支社工团队为核心,1支心理导师队伍为导航,带动N支青少年特色服务心理志愿小分队。目前累计培育88名青少年心理志愿者,开展活动167场,服务超万人次,完成心理健康筛查4000余份,走访空巢老人281户,以“小萤火汇聚大光明”的理念,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光明样本”。
“双核驱动”强引领:专业力量筑牢服务根基。项目以“1+1”两支核心队伍为引擎,夯实服务基础。社工团队作为枢纽,联动社区、学校、家庭三方资源,开展心理剧、入户关怀等特色活动,建立精准化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导师团队以专业力量赋能志愿者,实施系统培训、个案督导及危机干预1251人次,运用“资源导向”模式推动青少年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青少年重建自信、化解心理危机,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心理服务生力军。
“多元矩阵”显活力:N支分队激活社区自治潜能。项目构建多元化服务生态: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非洲鼓音乐疗愈、心理剧场、空巢老人关爱等6支分队,分层开展艺术疗愈及公益服务。依托“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服务阵地,志愿分队开展110场活动,服务6237人次,打造青少年交流空间,不仅挖掘青少年潜能,更通过服务空巢老人、宣传心理知识等行动,推动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实现社区问题自治。
“破冰宣传”拓影响:创新形式重塑心理认知。项目以青少年志愿者为核心,在6大社区开展心理科普巡回行动,通过互动游戏、情景体验等137场创新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覆盖13625人次,推动居民从“回避心理问题”转向主动求助。青少年以“心理宣传大使”身份,用自身成长故事作鲜活案例,通过同龄人视角消除偏见,使青少年志愿者成为移动的“心理教育窗口”,实现心理健康服务从专业领域向大众生活的破圈传播。
戴晓阳的个人奉献与“萤火使者”项目的成功实践,是光明街道深化“志愿之城”建设、激活“微治圈”基层治理效能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街道以党建引领凝聚志愿合力,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微治圈”治理体系,通过培育先进典型、打造品牌项目、完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逐步向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升级,推动志愿服务与社区自治同频共振。
文、图 | 于木子 张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