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正值沙柳、柠条、杨柴等灌木植被平茬复壮作业集中期。在浑善达克沙地深处,一场充满生机的沙柳“重生”记正在上演。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柴达木嘎查的平茬作业现场,几十名牧民操作着割灌机、平茬灌柳机、运输车辆等多种设备在灌木丛中来回穿梭,有序地进行着平茬复壮工作。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一株株老化的沙柳经过修剪,留下整齐的茬口。这些看似光秃的根部,却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沙柳不平茬就会枯死、老化,平茬后会生长的更好,一年就可以生长至一米高。”正蓝旗林业和草原资源保护站站长梁小东介绍说,平茬后植被的高度一般在5厘米以下,以确保根部能够积累足够的养分,促进新枝的萌发和生长。据了解,每亩沙柳的平茬量为四分之一,75%的沙柳丛被保留为防护带。待春天到来,被修剪过的沙柳将用新生的枝叶继续守护着这片草原,抵御风沙的侵袭。而平茬下来的柳条,将在生态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中“重获新生”。内蒙古联动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铲车、粉碎机混合机等大型设备隆隆作响。一捆捆沙柳枝条被粉碎,经过深加工处理后转化为优质饲料。“我们将粉碎后的柳条进行膨化,再与秸秆、糖蜜、菌液进行混合制成饲料。相比一般的混合饲料,我们的饲料在适口性和消化率方面反响更好。”该公司总经理张智华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收购一万余吨沙柳枝条,成品饲料中沙柳条占比达60%至70%。与此同时,在正镶白旗巴彦敖包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平茬后的沙柳枝条也同样迎来了一次“蜕变”。牧民们将成捆的沙柳枝条切割成45厘米的小段,这些坚韧的枝条将被制成沙柳网格沙障,为当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提供原材料保障。“过去我们一直把沙柳枝条作为柴火使用,近年来在沙地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它作为生物沙障是特别好的材料。”合作社负责人赵臣说道。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收购周边11个嘎查的300多吨平茬沙柳条,日均生产沙障材料3至5吨。锡林郭勒盟依托“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去年以来已完成41.6万亩灌木平茬复壮工作,到2026年平茬作业量将达到180万亩,并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民”的模式,引导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沙地治理。平茬、出售、再加工,这条由沙柳“编织”成的产业链背后,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正蓝旗参与沙柳平茬作业的牧民额日登孟克告诉记者,他家共有120亩地涉及平茬项目,企业按300元一吨的价格收购平茬后的沙柳条,同时参与平茬作业、运输等工作,每天还可以增加300多元的收入。更令他欣喜的是,沙柳平茬复壮后生长力更加旺盛,固沙能力得到提升,平茬下来的沙柳条将不断得到循环利用。从农林废弃物到牛羊喜爱的“营养餐”,再到防风阻沙的沙障材料,平茬灌木的“重生”不仅让浑善达克焕发新生,更串联起一条生态治理、牧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循环受益链。
转载请注明来源:锡盟融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