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2025年3月19日一文中提到,当地时间18日的“美国活力峰会”上,美国副总统万斯语出惊人,表示世界各国领导人可以“将产品的制造与产品的设计分开”,富国主导价值链上游,穷国从事简单劳动。
这话一出,立刻引来了不少的争议。
也因此,不少人把万斯的话定义为“殖民思维的现代翻版”,但这注定是行不通的。
美式全球化的“殖民基因”
自19世纪起,美国就走上一条霸权剥削之路。
早期靠“炮舰外交”强行撬开他国国门,疯狂掠夺资源;
步入21世纪,手段升级为“技术封锁”与“规则垄断”,一心维系“中心-外围”的剥削体系。
在这套体系下,发达国家牢牢把控技术标准,决定资本流向,而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困在低端制造业泥沼,被迫接受“创新者尽享丰厚红利,代工者仅能分得微薄利润”的固化局面。
这种霸权思维,本质是将全球化扭曲成“零和游戏”,一方所得必为另一方所失。
奥巴马公然宣称“中国人不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万斯抛出类似“八亿件衬衫换飞机”这样的论调,二者如出一辙,尽显傲慢。
实际上,所谓的“低端分工”绝非市场自主形成的结果,而是发达国家蓄意为之。
他们凭借技术壁垒、对知识产权的垄断,以及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精心构筑起这一不平等秩序,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
突破“低端锁定”的中国逻辑
万斯之流的傲慢,源于对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误判。
中国并未遵循西方“还原论”的“短板追赶”逻辑,而是以系统论思维实现“超限创新”。
以长板优势抵消单点劣势:中国不片面追求芯片制程的“无限先进”,而是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场景化应用突破,在特定领域实现“非对称超越”。
以市场需求驱动创新迭代: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提供了“全球最大试验场”。
比亚迪从电池到整车的垂直整合、大疆无人机的场景化研发,均证明本土刚需是创新的核心锚点。
以制度优势破解“技术茧房”:面对封锁,中国建立“非完美条件下创造最优解”的能力,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关,同时释放民营企业“野性生长力”。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等等,正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双重成果。
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跃迁
中国拒绝“永远打螺丝”,不是对全球化的背离,而是对其本质的回归——全球化应是要素自由流动的舞台,而非固化等级的枷锁。
人民日报消息,中国已建成世界唯一全工业体系,41个工业大类中39类产值保持增长。
比如纺织业不再是“低端”代名词,而是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比如中国新闻网消息,波司登自主研发的多种保暖技术,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的地位。
此外,我们还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原始创新”的质变。
在过往十年间,我国在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发力,投入强度由起始的1.91%稳步上扬,一路攀升至2.44%。
于此同时,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位角逐里,我国表现亮眼,从原本的第34名,一路跃进至第11名。
当“美国说了算”走向“大家一起算”
万斯再度宣扬满含“殖民思维”的言论,究其根源,是旧霸权对新兴力量崛起的惶恐不安。
当下,全球格局的诸多变化正重塑三大逻辑:
在发展逻辑方面,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于《发展与发展政策》里点明,政府不应只是“守夜人”,更应担当“创新基座构筑者”的角色。
中国便是有力例证,借助产业政策精准引导资源流向,在新能源、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实现“蛙跳式发展”,成功为后发国家打造出“政府+市场”协同发力的发展范式。
分工逻辑也迎来变革。
以往在传统“雁阵模式”下,发展中国家仅能被动承接产业转移;
而如今,中国与东盟携手构建“双向嵌套型产业链”,双方紧密依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彻底颠覆了旧有分工逻辑。
价值逻辑同样在迭代。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绝不能以“美国利益”作为单一衡量标准。
新华网报道显示,中国与中亚在绿色能源领域深度合作,积极输出光伏技术,秉持“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与美国动辄实施“技术封锁+经济制裁”的行径形成强烈反差,为全球发展注入新的价值导向。
结语
万斯的“衬衫换飞机”论调,是殖民时代的“亡灵独白”。
当中国高铁穿越山河、空间站遨游寰宇、数字经济重塑全球格局,一个基于平等、包容、共享的新全球化正在崛起。
全球化不是单行道,而是多车道的高速公路,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行驶方向。
中国的逆袭,不是对西方的“挑战”,而是对人类发展权的捍卫——世界的未来,应由每一个奋斗者共同定义。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万斯开喷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称廉价劳动力为“毒品”,2025-03-19
中国政府网: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日报: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2025-01-22
中国新闻网:波司登连续26年助力中国登峰事业,2023-05-24
环球网:券商: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4-07-30
新华网:“绿色”成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新底色,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