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观察者网2025年3月21日消息,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最近的一个讲话中指出,全球化的初衷是让富裕国家向价值链的更高端发展,而贫穷国家则从事较为简单的生产任务。
这番话不仅直指全球化的不平等本质,也折射出中国崛起对这一体系的深刻冲击。
万斯的表态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作为曾经全球化的主要推手,美国如今却公开露出对该体系的不满,这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谁是赢家?
从二战结束至今,全球化的确在推动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跨国企业的扩张,以及技术的快速发展,联合成就了全球化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一体系也存在不公平的一面。
西方国家通过技术和资本的绝对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同时制定规则以保护自身利益。
数据显示,在全球化初期,发展中国家的确因为承接制造业转移而获得了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融入这一体系,成为“世界工厂”。
但这一角色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以及技术受制于人。
万斯的言论揭示了全球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为了让所有国家共享繁荣,而是通过分工让富国主导高端产业链,穷国则长期停留在廉价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的层级。
这种经济体系的结构性不平等,正是全球化争议的核心。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产业链核心
中国的崛起打破了西方设定的规则。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逐步完成了经济的深度融入,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从制造业到高端产业的转型。
加入WTO后,中国迅速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核心位置。
然而,中国并未满足于廉价劳动力的角色,而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了高端制造业的突破。
例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要在芯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
中国的技术进步也令人瞩目。
华为的5G技术、比亚迪的电动车电池,以及在芯片设计领域的突破,均展现了中国在高端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这种成功源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14亿人口的合作潜力。
然而,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的传统优势产生了直接冲击,尤其是美国。
从芯片制裁到技术封锁,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采取打压措施,其目的正是试图阻止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高端位置上站稳脚跟。
双重标准与技术封锁
曾经推动全球化的西方国家,如今却成为反全球化的主力军。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的政策转向具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
具体表现包括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联合盟友实施技术封锁,以及试图推动供应链“脱钩”。
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向本国企业提供巨额补贴,同时限制中国获得高端芯片技术。
这一措施明显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原则,却被美国政府合理化为“国家安全”需求。
此外,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企业也成为西方国家重点打压的目标。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也展现出双重标准。
一方面,他们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干扰市场规则;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却通过补贴和技术封锁保护本国企业。
这样的双标行为不仅暴露了全球化的伪善,也进一步分裂了国际经济合作。
全球化的未来:谁将主导?
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反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秩序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未来,全球化将面临三大可能的走向:
区域化替代全球化:随着西方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内部协作,全球化可能逐步演变为区域化。
这种模式将更加封闭,但也可能形成多个经济中心的竞争格局。
中国的新全球化模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中国正在推动一种更加公平的全球化模式。
中国强调双赢合作,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关系,这为全球化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
新国际秩序的重塑:未来国际秩序将受到中国崛起和西方保护主义的双重影响,中国有望成为新全球化的领导者,但仍需应对技术封锁、贸易战等多重挑战。
结语
万斯的言论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事实:全球化并非所有国家的共同繁荣工具,而是富国维护自身优势的经济框架。
然而,中国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一体系的不平等结构。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更可能成为全球化变革的推动者。
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打压,中国需要继续扩大自身影响力,在全球产业链中赢得更重要的位置。
同时,通过推动公平的国际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机会,中国有望塑造更加平等的新全球化模式。
正如中国历史所证明,当多元化成为主流时,世界将迎来更广泛的繁荣与合作。
参考信息:
观察者网 毛克疾:万斯说这话,让我有几点不吐不快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复兴“世界工厂”
新华网 美国“芯片战”的枉费心机与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