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体系+机制”,建强救援平台
面对低空救援的空白,金华市主动谋划,部署“1+2+11”作战点位,即1个市级主基地、2个县级分基地、11个高速公路储备点,满足队伍驻扎、装备停放、实战演训等需求,构建无人机救援“一张网”。
在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金华市无人机应急消防智慧救援大队已实现“平战转换”高效联动,平时定期巡检、战时联合救援。大队建立“1+3+8”运行机制,下设预警监测、通讯保障及灭火救援3个直属中队和8个县(市、区)救援中队,目前东阳市和义乌市无人机救援中队已挂牌成立,其他县(市、区)6月底前完成组建。大队实行“国企主建、应急主用、市县联合、集中管理”原则,同步完善荣誉、奖励等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队员使命感和责任感。
突出“技术+装备”,强化科技赋能
金华市依托国债项目,购置用于侦察、照明、载重的无人机28架,配备通信基站、北斗融合终端等7059台(套)。赋能通信保障,配备中型复合翼通信无人机,临时恢复灾害现场公网通信,可在“断电、断路、断通讯”等极端情况下,将前方现场实时图像、视频快速回传至后方指挥部、支撑救援指挥决策。赋能精准投送,配备载重无人机,应用经纬度转换和航线规划技术,实现夜间、高温、浓烟和暴雨等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定位,充分发挥无人机直线飞行、跨越地形障碍等显著优势,快速完成灾害现场救援装备、物资投送和引水灭火等。
在2024年的“8·2”森林火情处置中,共计投入无人机278架次,完成约11吨救援装备和物资精准投送。“面对43℃的高温环境,无人机在3分钟内将物资从山脚投送至山顶,比人力投送节约1小时,据测算,扑救期间的运输任务需要约850人次才能完成。”对于无人机的高效应用,金华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和预案管理处副处长唐红奇深有感触,“科技赋能,减少了人与火的直接‘对抗’,更加高效、更加安全。”
突出“专业+能力”,提升实战水平
“无人机定位准、飞行速度快、续航距离远,可实现精确打击。”无人机应急消防智慧救援大队大队长王军伟说,“我们在训练中研究‘无人机+灭火弹’等战法打法,有效破解树冠火、悬崖火等救援难度极高火情的扑救难题,给地面救援队伍上山灭火创造条件。”在婺城区琅琊镇一起山火扑救中,通过无人机压制火源,2小时内阻断火势,当天完成火情扑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