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永远不会成为电力系统的‘第四只脚’”。
这是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郑耀东于2023年提出的储能行业最热门金句之一。彼时,这一言论在业内引起广泛讨论,有人高度赞扬,亦有人产生质疑。
3月27日,在第三届中国储能大会上,郑耀东回顾和梳理近几年发表的观点时,再次强调了上述言论是站在电力系统角度而言。他认为,储能与当前电力系统三足鼎立的“源网荷”体量相差悬殊,且这种差距依旧会持续存在。
“我本人热爱储能。我冷静观察,我认真分析,我积极实践,我全力支持。”郑耀东重申了他的由衷之言,并表示一直在践行此言,请大家全面看待,不要断章取义。
事实上,自2016年南方电网成立储能科研团队,他就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020年,郑耀东改任南方电网“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总负责人,一直积极推动新型储能科研攻关及政策制定,积极推动了电化学储能在电网的应用。
此外,郑耀东从事南方电网调度运行20多年、科技工作10余年,专注储能在电力系统的示范、应用,他对新能源与储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次大会上, 郑耀东发表了题为《探究新型储能的运营》的主旨演讲,围绕问题提出、机制设计、焦点难题、规律思考四方面来阐述目前新型储能的运营所面临的挑战。
他认为,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看,储能主要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其收益模式虽因场景而有所不同,但主要可归纳为“容量电价(租赁)、价差模式、辅助服务”三大类。其中,他提出“寄生价差”模式,即用户侧储能通过与用户结算获取收益,而非直接参与电力市场。
对于未来新型储能如何盈利?郑耀东认为,新型储能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是影响其盈利的关键因素,并分享了他的团队设计的模型。以100MW/200MWh为例,年充放电次数350次,系统寿命20年测算,得出结论是,全生命周期运行下来,需确保0.42元/kWh度电收益才能回本。
而要实现这一收益目标,储能电站需从多个方面寻找盈利来源,包括容量市场收益、现货市场价差收益以及辅助服务收益。他分析称,如果容量市场能够提供每瓦时约0.17元的收益,现货市场价差收益增加约0.05元,辅助服务收益再增加约0.05元,那么三者相加即可达到0.42元的收益目标。
然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益的经营方式较为复杂。因此他也强调,新型储能的灵活性决定了其需要在多种应用场景中寻找价值,例如在不同时间段内实现多重用途,以充分发挥其“一体多用、分时复用”的价值。他建议,不能仅以固定的容量电价来限制新型储能的收益模式,而应根据其灵活性特点,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在容量电价设计方面,郑耀东认为,政府需统一规范容量电价,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他提出,辅助服务结算比例可从1%—2%逐步提高到5%,以扩大市场空间。他还期待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能否将频率合格范围从±0.2赫兹放宽到±0.5赫兹,以降低成本。
“所有价格最终都会传导给消费者。电网和电源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主要任务是为人民服务,而非盈利。”郑耀东呼吁通过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成本,而非提高电价,来支持新型储能发展。
郑耀东总结到,符合电力系统物理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体制创新是推动储能发展的关键。储能应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应用,并通过灵活结算方式实现价值。
最后,他又强调了他于2021年就提出的观点:“使用价值发挥是新型储能发展的唯一出路”。
注:根据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