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埃隆·马斯克因其参与美国五角大楼特别报告的计划,遭到了总统特朗普的公开警告。这位特斯拉及SpaceX的掌门人,此前一直被认为是特朗普的“座上宾”,两人关系密切。然而,本次事件却暴露了二人在权力和利益上的潜在矛盾。
而令人意外的是,马斯克在被特朗普敲打后,首次炒作起台湾问题,态度与其以往的对华友好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马斯克为何“转向”?
根据美媒报道,马斯克计划参与美国军方针对中国制定的一场特别报告。这一报告涉及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战略领域,显然具有高度敏感性。
特朗普对此并不满意,公开警告马斯克不要“越界”,暗示虽然马斯克是其重要盟友,但最高权力仍由其掌控。这一警告表明,特朗普对马斯克的影响力和潜在政治参与感到不安。
面对特朗普的敲打,马斯克做出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回应。在一次访谈中,马斯克首次在台湾问题上发声,并以美国国家安全的名义,提出所谓“台湾半导体产能必须转移至美国”的建议。他表示,如果中国大陆通过“武力统一”控制台湾地区,美国可能失去先进AI芯片供应的保障,从而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一表态显然与以往的马斯克不同。在此前的言论中,他多次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批评美国在两岸关系中的干涉。此次转变,外界普遍认为是其在特朗普压力下,做出的妥协性表态,试图借此重新获得特朗普的信任。
美国的“芯片算盘”:掏空台积电
此次马斯克的表态与美国近年来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掏空战略”高度契合。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台积电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5nm及以下的制程技术几乎无可替代。根据咨询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台积电2023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高达59%,其客户涵盖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
近几年,美国通过政策施压和利益诱导,迫使台积电赴美建厂。2020年,台积电宣布投资12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一座5nm芯片工厂,而拜登政府上台后,更是通过“芯片法案”,要求其追加投资至400亿美元。
这种大规模投资不仅加重了台积电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削弱其在台湾本地的技术集中优势。
台湾财经专家聂建忠更是直接批评,美国的这一操作本质上是“掏空台湾半导体产业”。
马斯克的提议显然延续了这一掏空方针。
然而,从国际视角看,美国此举并非为了保护台湾,而是为了将台湾的技术资源彻底掌控在自己手中。一旦台积电的核心产能被转移到美国,台湾赖以生存的“护岛神山”将失去其经济与战略地位。
马斯克与特斯拉的中国难题
作为商人,马斯克在选择站队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特斯拉的全球业务离不开中国市场。根据2024年的数据显示,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36.7%,而其上海超级工厂在2023年更是贡献了特斯拉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是特斯拉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其最重要的消费市场。
马斯克的台湾问题表态,显然会引发国际舆论,并对其在华业务构成潜在风险。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虽然仍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但本土企业如比亚迪、小鹏等正在迅速崛起。
如果中国市场对特斯拉采取限制措施,其市场份额可能会迅速被本土企业替代。从长期来看,马斯克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会为其在中国的业务埋下隐患。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短期的政治表态或许能赢得一时的支持,但长期利益的平衡才是一个商人真正需要考虑的重点。
台湾问题的多方影响
此次事件不仅反映了马斯克个人的商业抉择,也折射出美国试图打压中国的态度。美国的想法是,利用台湾问题制造对华压力,同时攫取台积电等关键技术资源,是其遏制中国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然而,这种策略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对台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考虑。
对于台湾当局而言,美国的所谓“保护”更像是一种收割式的利用。台积电的技术优势一旦被掏空,台湾经济将失去重要支柱,而“台独”路线也因此更加难以为继。赖清德等台湾政客一味依赖美国,只会让台湾在地缘博弈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结语
马斯克此次选择炒作台湾问题,看似是为了应对特朗普的警告,但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与商业博弈。
短期来看,他或许能借此在美国政坛赢得更多支持,但这同时也为其全球商业版图,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利益埋下了雷。而美国对台积电的掏空,更进一步揭示了其宣扬的“保护台湾”政策的虚伪性。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也是未来国际秩序重塑的重要战场。对于台积电,无论是美国的战略利用,还是马斯克的商业考量,最终都难以改变一个事实: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台独”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