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灼言锐评丨撕下“零添加”的伪装

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新国标中,一条看似简单的规定激起千层浪,食品标签上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这条新规直指食品行业长期存在的营销乱象,犹如一柄利剑,刺破了某些企业精心编织的“健康神话”。

此次新国标的出台,绝非简单的文字禁令,而是对食品信息不对称的全面宣战。

曾几何时,“零添加”成了食品包装上最耀眼的金字招牌。某酱油品牌以“零添加防腐剂、零添加味精、零添加香精”的标语占据超市货架C位,而某饮料凭借“0蔗糖”概念在饮料市场异军突起。这些企业深谙消费心理,将“减法营销”玩到极致:用醒目的“零”字制造健康幻觉,用“不添加”暗示产品纯净无瑕。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酱油的“零添加”暗藏玄机,不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往往通过高盐分实现防腐,“0蔗糖”则是添加了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代糖成分,而“零添加味精”背后可能用酵母提取物等替代品提供鲜味,本质上仍是谷氨酸钠的“变装表演”。这种玩弄概念的话术,让消费者在“健康焦虑”与“信息迷雾”中沦为待宰羔羊。

此次政策直击三大要害:其一,以“禁止误导性标注”斩断企业偷换概念的利益链。其二,以“数字标签二维码”推动食品信息透明化,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成分解析、生产工艺等深度信息。其三,强制标示致敏物质、细化营养标签,将选择权真正交还消费者。

这套组合拳,既堵住了企业打擦边球的漏洞,又搭建起更立体的食品安全信息网。

值得关注的是新国标中“保质期到期日”取代传统保质期的改革。过去标注“保质期12个月”需消费者自行推算,如今直接标明“具体年月日前食用”,这种“傻瓜式”标注以用户体验倒逼行业规范。而新增的“消费保存期”自愿标示条款,更体现出政策制定的人性化考量,既避免企业因过度保守标注造成食品浪费,又通过“最后食用日期”提示帮助消费者科学规划饮食。

新规的出台,无疑让某些依赖概念营销的企业陷入尴尬境地。

当“零添加”的伪装被扯下,产品力的真实底色将暴露无遗。以调味品行业为例,某品牌曾凭借“零添加”概念实现价格翻倍,但其生产工艺、原料品质与普通产品并无本质差异。标签不能再充当溢价工具,企业必须回归本源,或是深耕发酵技术提升风味层次,或是研发真正健康的减盐配方,方能在去伪存真的大潮中立足。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新国标的价值,不仅在于矫正乱象,更在于重塑社会认知体系。禁用“零添加”不仅拆除了误导性营销的脚手架,更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食品工业的升级,必须依靠硬核科技与真实品质,而非精心设计的话术迷宫。当企业放下炒概念的速成心态,当消费者走出标签崇拜的误区,我们方能迎来一个成分透明、竞争有序、创新驱动的食品产业新生态。

文/松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