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他”是解决工作的“某领导”;有时,“他”是能办入学的“某主任”;有时,他是外企派驻的“大能人”……“他”到底是谁?
近年来,在职场各种涉及求职的骗局屡见不鲜,因“讲人情”“托关系”“走后门”被骗钱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今年春节前夕,南京警方成功破获一起系列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利用受害人对“潜规则办事”的依赖心理,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以安排工作、介绍工程、低分入学等为幌,假扮各种角色身份实施诈骗,损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社会管理秩序。
警方对嫌疑人异常转账开展研判分析
花点小钱,工作“帮你搞定”
“喂,是派出所吗?我要报警,我被骗了……”1月5日,南京南站站前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一通报警电话,对面传来一阵阵止不住的哭声“钱没了,工作也没了,我可怎么办,快帮帮我……”,接警后民警立即前往报警人住处了解情况。
2024年7月,受害人徐某从老家来南京找工作,因人生地不熟,工作的事一直没有头绪。一天夜里,一位陌生人端某某添加了她的微信,与她攀谈起来。在聊天解闷过程中,徐某表达了急于寻找工作的困惑。
没想到,端某某异常热情,人脉很广,称自己与“铁路局局长”有深厚关系,能够轻松帮助她安排到铁路部门工作。起初徐某还将信将疑,但随着聊天的深入,徐某发现他为人很靠谱又认识多个“大领导”,心头的顾虑也渐渐打消了。
在之后的半年内,端某某声称帮助其安排工作,以“疏通关系费”、“考试培训费”等理由,多次向徐某索要费用。急于求职的徐某信以为真,陆续通过转账和现金方式支付给端某共计7万余元。
接到报警后,公交分局高度重视,迅速开展侦查工作,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刑警大队张宇翔介绍道,看似一起普通的借贷纠纷,原来是典型的诈骗犯罪。警方把目光聚焦到这个“端某某”身上。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演技”狂飙,一人扮演多角
“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停机……”今年1月,徐某发现自己的工作迟迟没有着落,开始追问端某某。然而,端某某却以各种理由回避,甚至开始失联。
“他电话停机,微信也把我拉黑了,一个星期了,我怎么也联系不上他”徐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随即向警方报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办案民警发现端某某存在多笔异常转账,2.4万元“户籍办理费”、5万元“入学疏通费”、6万元“工程保证金”、3万元“工作意向金”……随即,公交分局成立专案组,进一步深入调查。
警方抽丝拨茧,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嫌疑人端某某是个“套路高手”,不仅虚构领导身份诱骗徐某,还多次虚构其他身份欺骗多人。2020年,假扮“政府工作人员”,自称能解决迁户口问题,诱骗他人索要2万余元;2021年,假扮“某组织部门领导”,自称能解决低分入学问题,诱骗他人索要10万余元;2022年,假扮“某副处长”,自称帮忙拿下工程项目,诱骗他人索要3万余元……
“他非常善于伪装自己,在微信中,不停切换角色与受害人对话,而受害人往往因迫切的心理,被‘巧舌如簧的说辞’忽悠,也没办法去印证他的‘承诺’,最终导致他屡屡得手。”公交分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张文杰告诉记者。通过侦查最终查明,四年来,端某某身披不同“马甲”,一人分饰领导、工程商、招生办、亲属等多个角色,以安排工作、入院就医、低分入学、办理户口、承揽工程等为由陆续骗取他人20余万元。
“戏精”落网,守护民生有温度
查明真相后,南京警方立即部署警力,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民警在侦查中发现,嫌疑人精准拿捏住了“人性弱点”,事先了解相关政策动态,寻找合适目标;其次精心设计话术,针对不同受害人特别定制,对求职者承诺“特招入编”,对家长宣称“名校直通”,对商人抛出“工程暗标”;再次利用骗取来的钱财包装自己,打造成功人士人设继续行骗;即使在受害人询问事件进展,也以“在办”“涉密不便透露”等借口拖延;最后再以“身体不适”“钱已用于请托办事”为由进行搪塞,直至拉黑删除。另外,嫌疑人还利用受害人“怕丢脸”“怕受影响”的心理阻碍报案。
“在这类诈骗中,嫌疑人常以各种特定身份作掩饰,对不明真相的市民群众来说,哪怕心里犯嘀咕,也难以核实,这就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公交分局刑侦副局长戴国华介绍,“而受害人往往觉得被骗丢人,普遍存在‘耻感心理’,报案时间平均延后6个月左右,导致证据错失‘黄金窗口期’,对案件侦破带来很大难度。”
民生小案牵动着市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感知,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在市局统一部署下,大力实施“破小案保民安”满意工程,创新构建“三维一体”破案体系,以打侵财策应平安建设,以打侵财回应群众期盼。
“在本案侦破过程中,我们依托新型合成作战机制,强化大数据分析研判,并联合法制部门构建全流程闭环取证体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关注受害人的心理疏导,通过‘渐进式信任构建’策略,帮助受害人摆脱心理包袱,合法保护自身权益。”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刑侦副局长戴国华介绍。在多方协同下,专案组历时1个月完成了所有证据固化。目前,端某某因涉嫌诈骗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提醒:
1、 通过正规渠道求职,求职者应通过企业官网,正规招聘平台或官方招聘会获取招聘信息。
2、 不轻信“花钱办事”“熟人介绍”“内部名额”,任何以“打点关系”“活动经费”为由要求转账的行为都可能是诈骗。
3、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勿因贪“捷径”而陷入圈套,到头来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 如遇可疑情况或已遭受诈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协助警方调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通讯员 宁宫新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