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发掘后时隔8年,统万城遗址考古挖掘将于下月重启。据陕西日报报道,今年4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对靖边县统万城遗址西城南瓮城及南门展开考古挖掘。下一步考古工作有望为深入研究统万城历史文化提供新线索,推动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
这个消息让很多对统万城遗址和匈奴历史感兴趣的网友非常关注。统万城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遗址?以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对统万城以往考古发现进行了梳理。
是匈奴人所建,为何要以“大夏”为名?
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北端、毛乌素沙漠南缘,有一座高大的夯土古城。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匈奴都城遗址。
据统万城考古队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邢福来发表的《流沙半掩赫连城 统万城考古纪实》《关于统万城周边墓葬的几个问题》等文章介绍,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
统万城扼守西域与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之间的交通要道,是汉民族农耕经济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经济的交会地区,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兵家必争之地。
史载,赫连勃勃出身于“铁弗匈奴”,即匈奴为其父族,鲜卑为其母族。赫连勃勃本人曾仕于前后秦,但终不满寄人篱下,在战败姚秦后,占领关中地区,建立大夏政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放弃了环境优渥的关中地区,却把都城选择在了苦寒的朔方之地。
众所周知,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匈奴人所建政权,为何要以“大夏”为名?
邢福来文章介绍,《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乐产《括地谱》更详细地解为“其(即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称王建国,年号龙升,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苗裔,故称国为“夏”,后人也称为“大夏”“胡夏”等。
以锥刺墙,刺进一寸就要拆掉重筑,是真的吗?
统万城的建设始于413年,418年宫殿落成,419年竣工。赫连勃勃亲自定国都名为“统万”,以显示他以该城为根基“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雄心。
《晋书》载,赫连勃勃“乃赦其境内,改元为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据《统万城考古 解密匈奴都城1600年历史》中介绍,叱干阿利为了让统万城坚不可摧,每筑好一段城,就让士兵以锥刺墙。若刺进一寸,城墙就要拆掉重筑。重筑之时,工匠也会被筑入墙内。史书中确实有相关记载,但在考古过程中并未在夯土内发现人骨。事实上人体有腐烂过程,埋在夯土里不是对城墙质量负责的做法。不过在城墙维修过程中,发现夯土块上确实有不少用锥子刺过的痕迹。
因统万城城墙坚固异常,始光三年(426年)北魏拓跋焘率主力攻城时未克,仅“掠牛马十余万,徒其民万余家而还”。
△西城西南隅台(龙墩)
即便如此坚实的城墙,也未能阻挡大夏被灭国的命运。公元428年,赫连勃勃死后,大夏败于北魏,统万城沦陷。北魏改统万城为统万镇,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一年(487年)以此为夏州治所。到了隋代,统万城属朔方郡,大业(605-618年)末年梁师都据此称帝,国号梁。
此后历经变迁,到了宋代后,由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以此为据点侵扰北宋,宋太宗在淳化五年(994年)下诏毁废统万城,迁居民于绥(今绥德一带)、银(今陕西米脂、横山、子洲一带)等州。从此,统万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直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沉睡于毛乌素沙漠800余年的统万城遗址重新被人发现。
西城、东城及外郭城,共同构成统万城
经调查,榆林一带现有两座白色夯土古城,一座位于榆阳区巴拉素镇,当地人俗称“白城台”,可能为代来城;另一座位于无定河边,当地人称为“白城则(子)”。通过地层堆积及唐代墓志记载,可以肯定白城则(子)就是历史记载中的统万城。两座城的布局互为犄角之势,白城台规模小于统万城,其作用应当是拱卫都城统万城。
现存统万城遗址主要由西城、东城及外郭城构成。东、西城并列,坐东北面西南,均呈长方形,东城南垣凸出。西城西垣、东城南垣均有一个拐角。
西城北垣长548.69米,东垣长694.87米,南垣长481.48米,西垣长734米,面积367934平方米;西城城垣现宽16米,高10余米。
东城北垣长524.72米,东垣长738.22米,南垣长557.50 米,西垣长753.88米,面积403613 平方米;东城城垣宽7米,高3.4米。
△永安台
永安台位于西城南部中央,10余米高的夯土台是城内的制高点,夯土台周围有厚25厘米左右的踩踏面,之下即为原始沙层。自踩踏面而上,现存夯土台高近19米。
2012年,考古人员对东城中部偏北现地面隆起的部分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了一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应是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建筑面积1438 平方米。在其南78米还有另一组建筑,应该与这组建筑为同一组建筑的前后院落,这组建筑坐西北面向东南,夯土边缘与城垣方向一致,中心夯土台面积755平方米。夯土台外地面出土数十件兽面瓦当,另有沙石雕刻莲花座、壶门内雕刻的残佛头等。出土的陶瓷片大多为五代、北宋时期。夯土以下,仍有灰土地层堆积,有的地方灰土层厚达1米余,钻探出的残瓷片为唐代耀州窑所产。因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直接建筑在唐代地层上,考古人员认为这组大型夯土建筑修建年代大约为晚唐五代时期。
△东城建筑基址
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长13865.4米,其中南垣长4853.5米,西垣长2000米,东垣长891米。面积约7.7平方公里,西北部凸出,东南部被红柳河冲毁。现仅残存东北城角墩台,从城垣连线看,城角均非直角。从残存城垣看,东部城垣宽达8米,西部只有1米余,可能并非一次建成。
建在沙层之上、防御极为严密的城市
马面、隅台、瓮城、护城壕、铁蒺藜、虎落……这是一座建在沙层之上、军事防御极为严密的城池。
据了解,统万城西城、东城城垣外均有马面。士兵可藏于内,通过两侧孔眼向逼近城墙或正在攀城之敌军射杀,以消灭城墙下部之射击死角。其中西城每面9个,东城12-13个。西城南垣外9座马面最为壮观,经清理,自基础而上,高度达12米。
西城四角均有隅台。西城东南隅台,东城东南、东北隅台人为取土破坏严重,现地面以上基本无存。外郭城目前只发现东南隅台。其中,西城西南隅台是现存统万城遗址的制高点,高大的夯土台蔚为壮观。
城垣、马面、隅台作为城市防御系统的一部分,配合撒于地面的铁蒺藜及城垣外马面周围的虎落,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居高临下,分割并多面抵御来犯之敌。
△西城南垣外5号马面
统万城东城、西城城门外均有瓮城。目前西城已探明3处,分别为西、南、北三城门及其瓮城,三座瓮城现存高均约12米,其中西瓮城已发掘。东城探明两处,分别为南、北城门及其瓮城。
西城西门瓮城内流沙堆积厚达近8米,清理出隋代墓葬1座、瓮棺1座、灰坑十多个。另外还发现水井一眼。瓮城底部发现比统万城城垣年代更早的方形灰坑。从发掘情况看,至迟在隋代,瓮城门已坍塌,城门以夯土块封堵,瓮城内成为废墟。西门在宋代遭焚毁,宋代地层普遍有一层灰烬、木炭块等,从而证明宋淳化五年(994年),下诏毁废统万城的记载不虚。
考古人员在西城东南隅台外还发现了护城壕,距西城西垣底部水平距离11.3米。已清理的护城壕北高南低,走向与城墙保持平行。因建在湖相堆积的沙层之上,不易存水,夯土虽坚硬,但遇水即酥,从清理迹象观察,统万城西城外的护城壕应不蓄水。
此外,在统万城南北各约2.5公里处,均有夯土台。南夯土台遗址由围墙及围墙内三处夯土台组成,北夯土台遗址由两座大型夯土台组成。结合唐长安城南发现的天坛遗址,考古人员认为从位置、规模、形制结构等分析,这些夯土台除登高望远外可能与祭祀有关。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碰撞交流,这里一直都有域外文化因素存在
邢福来文章介绍,2011-2012 年,考古人员在统万城遗址周边共清理了古墓葬40座,其中北朝墓葬14座、唐代墓葬20座、五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3 座,基本搞清了与统万城有关的墓葬年代、形制及各时代之间墓葬形制的演变序列。统万城周边墓葬延续年代与统万城的建立和废弃大体吻合。暂未发现早于统万城建立年代及晚于统万城焚毁年代的墓志或其他带有文字的文物。
△统万城附近的北魏墓葬壁画
2011年考古队在统万城南4公里八大梁墓地处,发现了一座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墓葬。这座墓葬四壁的壁画中,出现了三足金乌的太阳和白兔捣药的月亮,恰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关于日、月的神话故事。最有趣的是,墓主人形象位于一进墓门对面的墙上,与他并列的是一个简单的房子形象。这个像宫殿造型一样的房子,正是这座壁画墓所仿的建筑造型。
门口立面上雕刻立柱、拱形门,并施以彩绘。墓室内四壁都是壁画,色彩鲜艳、异常精美,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壁画上人物和动物的嘴唇都专门以红色勾勒。墓室内右侧墙壁画右下方有一位疑似墓主人的男子,端坐在靠椅上,神态安详,五位身披袈裟的僧人站立一旁,手中各持一朵莲花,他们旁边是一位头戴虚帽的粟特人。
苗轶飞文章介绍,统万城自赫连勃勃建城始,历经北朝、隋唐,至于北宋前期,一直都有域外文化因素存在。由于该区域一直以来即为农牧交界地带,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因此统万城有着很多非中原的因素。虽然作为国都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在北魏攻克统万城之后,由于处于沟通西北、关中和平城之间的交通要道上,这凸显了其作为中转点的重要性。历经北魏、西魏、北周,统万城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并不乏胡人的身影;隋唐之际,统万城人口规模上升,经济实力达到巅峰,但是由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北方地区军事意义更浓,因此在统万城周围发现大量的武将墓志,其中就包括粟特人的墓志;唐末五代时期,拓跋思恭割据统万城,此时仍零星见有粟特人的信息;北宋淳化五年(994),统万城主体被焚毁,从此作为城市治所的历史不复存在,但是毁而不废,仍有居民居住在城内。
△翟曹明墓石门
△统万城西门出土经幢
建城时是遍布沼泽的草地,至迟在唐代环境开始恶化
据介绍,作为游牧民族匈奴族后裔,虽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赫连勃勃应有根深蒂固的游牧民族观念,牧场、战马、牛羊是其固国的根本。统万城周围天高气爽、地域辽阔,有肥美的草场,适宜放牧。建都于此,进可以占据关中(建都时已经占领关中)、威震中原,退可以抵御北魏、北凉、西秦。
2002年考古人员对西城西南隅台基础进行清理,2008年清理了西城西门瓮城,明显可以看到,夯土基础下即为极为纯净的湖相沙层堆积。统万城建立时,这里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一片遍布沼泽的草地。至迟在唐代,随着气候的变化,统万城周围环境开始恶化,植被遭到破坏,沙层裸露,强劲的朔风裹挟着流沙漫延。岁月流逝,辉煌不再,统万城大部分逐渐被沙漠掩埋。
大夏国灭亡之后,匈奴人究竟去哪了?
作为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匈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边疆少数民族,但大夏国灭亡之后,匈奴族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们究竟去了哪里?《中国文化报》曾关注过这个问题,相关报道中援引了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周伟洲教授的观点。周伟洲教授介绍,在匈奴试图完成草原民族对农耕文明世世代代的占领梦想破灭后,通过婚姻、吞并、臣服、迁居等形式,或内迁、或滞留草原,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中国史书对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但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一般认为,西迁(迁往今中亚和欧洲)的匈奴在公元5世纪中期,以今天的匈牙利为中心建立起了庞大的匈奴帝国——阿提拉王国。不过,这个匈奴帝国在阿提拉死后便迅速瓦解,匈奴王国从此在欧洲消失,但是许多匈奴人留了下来,或许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整理(图据相关考古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