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王升华 汤蒙娜)
“崽啊,46年了,妈妈总算找到你了……”临近清明,位于广西凭祥的南山烈士陵园内,木棉絮落如雪。来自湖南浏阳,今年90岁的唐招连老人颤巍巍抚摸着墓碑,将额头轻轻抵住冰凉的碑石低声哭泣。这场迟到了近半个世纪的“母子重逢”,在退役军人黄文辉的守护下,终得圆满。
一份约定,一场1150公里的奔赴
2025年3月21日,清晨5时,湖南浏阳枨冲镇仍有些许春寒。唐招连仔细将全家福照片塞进贴身口袋,在黄文辉搀扶下踏上南下列车。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妇女,要前往广西为1979年牺牲的长子胡阳生完成祭扫。
在黄文辉、志愿者以及子女的陪同下,辗转高铁、汽车,跨越湘江漓水。11个小时、1150公里的行程,黄文辉始终紧握军用水壶,里面装着取自战友故居前的浏阳河水。“当年我们喝过同一壶水,现在让他再尝尝家乡的味道。”这位63岁的老兵眼眶微红,陷入回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友胡阳生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在部队仅服役两个月的那个浏阳青年,永远留在了祖国南疆。
在南山烈士陵园墓前,黄文辉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从褪色军用挎包里取出红布包裹的乡土。“兄弟,咱们回家了。”细碎的湘东红壤伴着浏阳河水渗入碑前泥土,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归乡仪式。
黄文辉清楚地记得那场战役,很多战友倒在自己身边,“临战前大家互相托付身后事,活下来的要给牺牲的人尽孝。”这份约定,过去46年依然被牢记。
烈士墓前,四世同堂的无声告慰
唐招连颤抖着将全家福贴在儿子墓前。照片里,胡阳生曾经年幼的弟弟妹妹早已成家立业,曾孙辈天真烂漫。这位历经丧子之痛的老人,担任村妇女主任二十余载,把为大家服务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我要把阳生没活够的年岁,都用在帮乡亲们活好些。”她说。
看着儿子永远沉睡的墓地,唐招连眼中蓄满泪水,轻声诉说着歉意,“崽啊,以前不知道你在这里,更不知道怎么来。如果知道,我一定带你回家……”
陵园管理处数据显示,园内安葬的1124名烈士平均年龄仅22.8岁,近年来已有89户家庭通过DNA比对找到亲人。“每个墓碑都是未完待续的人生。”黄文辉轻抚着战友的墓碑,心中满是感慨。
返程列车穿越南岭时,唐招连始终攥着从儿子墓前带回的红土。窗外木棉如火,恰似46年前新兵胸前的光荣花。黄文辉抚摸军功章的手微微发颤,车窗倒影里,陵园新植的木棉苗正在春风中舒展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