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59岁的林叔右脚一直隐隐作痛,走个两三百米就开始小腿抽筋,脚痛愈加明显,停歇后症状会好转,他刚开始以为是天气变化导致的脚痛,就没有太重视。然而,没过几天,他的第三个脚趾就出现了水疱,然后变黑,旁边的脚趾也逐渐肿胀疼痛起来。林叔的女儿立即带他去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国东提醒,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下肢冰凉、麻木、皮肤苍白或紫绀、间歇性跛行、足部伤口不愈等症状,应尽早就医,通过早期干预,85%的患者可避免截肢风险。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70岁以上人群尤其要小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患者常表现为下肢冰凉、麻木、皮肤苍白或紫绀,运动后轻微酸痛(常被误认为缺钙),无力、行走200-500米后出现小腿“抽筋样”疼痛,休息2-5分钟缓解。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来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后期,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会导致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死,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
陈国东介绍,临床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但老百姓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多,很多都是等到脚烂了或者痛得实在受不了才到医院就诊。 “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等都是高危因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陈国东表示,该病危害严重,如果不经治疗,患者1年的总体截肢风险估计约为25%。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早期发现并不难 可自我诊断
如何及早识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陈国东表示,及早发现下肢动脉闭塞并不难,该病的早期表现为患者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后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痉挛,此时患者坐下休息片刻,疼痛和不适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离后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进行自我诊断。如果晚上睡觉时出现脚痛、抽筋,或者摸上去脚是凉的,也要特别小心。目前诊断主要是踝肱指数(ABI)(初筛首选)、下肢动脉彩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金标准。
创伤小恢复快 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介入治疗
陈国东介绍,临床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脂、血压、血糖,在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的同时,需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及扩管药物,这些药物是无论有无做手术都必须要长期坚持服用的。
如果患者有严重间歇性跛行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无效、伴有静息疼痛、皮肤溃疡及坏疽等,则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选择合理的血运重建方式。
血运重建术方法有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种,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以及腔内减容治疗,包括动脉斑块切除术、动脉旋磨术、机械血栓清除术等。“所有的操作均通过皮肤小切口完成,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作为广东省外周血管介入限制类技术培训基地,针对大血管和外周动静脉疾病,还开展了诸如主动脉覆膜支架体内外开窗、腹主动脉瘤八爪鱼血管重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无支架复通、外周动静脉血栓机械血栓清除等一系列高精尖介入治疗新技术。
预防:可自我检测足部皮肤温度
陈国东强调,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格外重要,高危人群应戒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管理血压,每天最好坚持30分钟以上的步行。具体包括:
1.加强日常自我足部保护:高危患者保护自己的足部,包括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不能赤足和仅穿袜子或薄底拖鞋走路;每天洗脚,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洗脚后仔细擦干,特别是脚趾之间;使用润肤剂滋润干燥的皮肤;平剪趾甲,剪趾甲时不要有两侧过深的弧度。
2.每天检查自己的足部,如果存在或怀疑有溃疡病变或溃疡前兆,应迅速联系专业的医务人员以获得进一步指导。
3.自我监测足部皮肤温度:每天自我监测1次足部皮肤温度以识别足部炎症早期迹象并帮助预防首次或复发的足底溃疡;如果连续2天足相应区域的皮肤温度差值超过2.2℃(或4.0℉),应指导患者减少走动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4.选择合适的鞋具:有足溃疡风险(足畸形或溃疡前兆)的患者选择适合其足型的鞋,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超深鞋具、定制鞋和鞋垫、足趾矫形器等。
医学指导/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国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魏星、吴丽婷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