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人潮涌动的八市穿梭而过,顺着开元路拐入大元路,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如今的大元路,不仅满溢着人间烟火气,还增添了几分时尚感。重新装扮后的侧招市井气息十足,步行街采用老胶片造型,巧妙地与老剧场的文化元素相融合。老剧场文化公园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动空间愈发宽敞。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一下子就冲向公园玩耍去了,而我和嫂子则被沿街的一家店铺深深吸引。
这家店铺的墙壁上挂满了代表各种荣誉的金字招牌,还有许多老板与华人华侨的合影,最近一次,是厦门市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节时明星前来探店的照片。既然都到这儿了,我俩几乎同时说道:“老板,来一碗经典虾面!”
只见老板手法娴熟,一边把碱面、韭菜和豆芽放入开水里烫,另一边将鳗鱼丸、瘦肉、蛋卷、虾仁放入赤红色的虾汤中焯煮。待面和豆芽烫熟,放入碗里,接着依次加入鳗鱼丸、瘦肉、蛋卷、虾仁,再舀上一勺虾汤,最后点缀上嫩绿的香菜,整碗面瞬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虾面一端上桌,那鲜亮的色泽便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我迫不及待地先喝了一口虾汤,浓郁的鲜香与甘甜在口舌间弥漫开来。挑起一筷子面,混合着豆芽和韭菜的清香,口感爽脆且富有层次感。咬一口鱼丸,只有鲜美的鱼香,完全没有一丝腥味,口感细腻。经过虾汤充分浸润的蛋卷,多了一份浓郁。甘甜的虾仁从齿间滑过,鲜味十足。
老板满脸自信地告诉我们:“面一定要用本地的油碱面,我们对碱度的把控十分严格。我们的面没有添加防腐剂,非常Q弹,煮熟后吃起来才够劲爽。我们家,三分之一的狗虾先放在油锅里炒,再用26斤的木锤手工捶打。其实捶打这部分可以用机器来做,但我们坚持手工。因为祖训说‘有功夫就要在手上和火候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追求规模,只追求精益求精。”这,便是餐饮人的匠心。
吃到还剩三分之一时,老板提醒道:“你们可以加点醋,尝尝汤头不一样的味道。”
“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在海边长大的厦门人,把所有的 “鲜”都融入了这碗面里。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它不仅是一代代城市人的记忆,更是海外侨乡萦绕心头的悠悠乡愁。
临走前,老板和我们分享了许多与食客之间的动人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来买虾面,他说父亲生病,不顾医生的嘱咐,非要吃一口虾面……从那以后,这位男子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会来给父亲打包虾面。还有很多华侨,为了寻找这份熟悉的味道,不远千里奔赴而来。老板说做餐饮很累,但一想到有这么多食客为这碗虾面而来,心中便满是感激。这,大概就是餐饮人的情怀。
用一颗匠心,满足厦门人的“鲜”味;用一种情怀,留住厦门人的“情”味。
责编、排版:赵钰
审核:欧阳美华
终审: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