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部启动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以整治“奥数内卷”“违规掐尖”等问题。
2.今年特别提出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如外语、艺术、体育等特定类型招生规模,由省级统一审核,录取后要进行公示。
3.此外,专项行动要求对民办学校招生进一步规范,核减招生计划,全面排查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
4.为此,教育部将畅通举报渠道,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强化追责力度。
5.同时,专项行动强调健全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开展各学段人数和学位摸底,提前做好预判应对。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教育部今天(27日)启动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将进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为,今年特别提出将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
据了解,2024年,教育部首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对全国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全面部署。今年,聚焦招生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奥数内卷”“违规掐尖”等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教育部将持续亮剑。比如,再次强调不得进行测试选拔、收取简历,包括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利用校园开放日进行违规招生等。
今年还特别提出,对特定类型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亮剑。比如,严控外语、艺术、体育等特定类型招生规模,由省级统一审核,录取后要进行公示,堵住地方搞“擦边球”的可能。这些项目在小升初招生中只能测兴趣特长,不能考文化课。“幼升小”招生中不得开设此类项目。
同时,对以培养拔尖人才为名行掐尖之实的行为亮剑。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早期培养项目繁多,打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名号,在操作过程中实际沦为了掐尖的幌子,比如一些数学、科技类的,有的甚至开展跨省跨市等跨区域选拔,这类行为教育部将重点管控。
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 刘希娅:不得将数学科技类等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和升学掐尖来进行挂钩,引导大家从过去的掐尖到更广泛的培养,规定不得与小学初中招生挂钩,尤其是不能够随意突破招生范围。
此外,本次专项行动对民办学校招生也将进一步规范,比如,去年有超计划超范围招生、与公办学校混合招生、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今年将核减招生计划,同时全面排查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做好预案处置。
本次专项行动也特别提出,将严肃查处招生入学环节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拓宽监督渠道,强化追责力度。
本次专项行动,教育部特别公开发布了“省级举报投诉受理渠道一览表”,还明确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招生入学热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台账,逐一认真核查处置。同时,教育部将在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公开通报违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
专项行动还明确,对招生问题频发、情节严重、社会反映强烈的地区和学校,将严肃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维护招生的阳光公平。
本次专项行动特别强调:健全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开展各学段人数和学位摸底,提前做好预判应对,并明确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过程中学位、片区的动态调整规则和超额分流机制。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朱晶晶:上学划片更公平透明,首先家旁边的学校优先上,学区划分会提前摸底、科学调整,不会突然变卦。如果片区人太多会按公示规则公平录取,没录上的孩子也会就近安排,不让孩子没学上。其次,多校划片、对口直升的政策会提前公布,杜绝“暗箱操作”。
专家介绍,在这份专项行动的文件中,“提前”是一个高频词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牛楠森:比如说特定类型招生的情况,一旦审批合格了,相关的招生的条件、招生的流程一定要提前向社会公布,如果要给孩子在线下报名,要提交哪些清单也是都要提前公布。这种政策文件表述非常细致,它有一个流程上的透明化,推动形成一种阳光的招生文化。
本次专项行动对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入学将加强保障,同时强调数字赋能,优化入学流程、精简证明材料,实现线上一网通,线下只进一门,让“教育入学一件事”更方便更快捷。
专项行动要求:“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义务教育资源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区要实现随迁子女仅凭居住证入学,取消附加或限制条件”。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朱晶晶:简单说就是在那些“学校学位充足、外来人口不多”的地区,流动人口孩子上学只需要一张居住证,不用再交社保证明、工作证明这些额外材料。这个政策与新型城镇化户籍改革是“配套组合拳”。
此外,文件要求,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确保应入尽入。针对多孩家庭,鼓励制定“长幼随学”政策,也就是说,多孩家庭可以申请同校就读,解决孩子分校、接送不便的实际困难,但不能成为突破免试就近原则、变相择校的途径。
记者也注意到,这次专项行动对入学流程进行了“减负增效”。
- 一是材料“瘦身计划”,明确“最少必要”原则;
- 二是数据“大通关”,加快推进各地各部门打通数据壁垒,推进更多地方实现户籍、房产、社保“线上一网通办”;
- 三是如果必须保留线下办理的,也要“只进一扇门”,清单一次性告知,告别折腾,主打“公平”和“便民”,让家长省心。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 高博远 董良言 王殿甲 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