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恩平扎实推动村史馆建设,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走进江门恩平市首个村史馆“石山印记”,古韵悠然、几许乡愁,随处可见民风民俗、农桑旧事等当地史料与传说,唤醒乡土集体记忆。

图片
恩平市首个村史馆“石山印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加力提速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的背景下,恩平市坚持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扎实推动村史馆建设,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不断培育和擦亮乡村文化品牌,激活文化生活“大能量”,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塑形、以乡愁凝心、以阵地聚力”的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新路径,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落地见效。


目前,恩平共建成16家独具特色的(镇)村史馆示范点,在建6家(镇)村史馆示范点,这些村史馆与侨乡文化传承、基层治理创新、文明实践紧密结合,书写乡村文化空间提升可借鉴可复制的“恩平实践”。


全局谋划、高位推动

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要让村史馆真正成为成风化人的场所,真正成为凝心铸魂的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精彩缩影,内涵建设是关键。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恩平市委、市政府将村史馆建设作为“文化强市”战略的核心内容,2023年初就明确提出“一馆、一书、一符号”的乡村文化发展目标,即每村一史馆、每镇一特色文化书籍、每村一文化符号,并将其写入恩平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报告,列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由市委宣传部统筹推进。


其间,恩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村史馆建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村史馆建设留住乡愁、凝聚人心。


每个村落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故事,如何避免村史馆建设“千村一面”?在推进过程中,恩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不搞大拆大建、突出乡土特色”原则,依据不同村庄的历史记忆点,以碉楼、旧祠堂、文化楼等既有建筑为依托,就地取材改造,避免资源浪费。


各村史馆以“一村一主题”为原则,从历史沿革、村容村貌、人文特色、生活变迁、民俗风情、村民饮食、乡土特产、名人贤士等维度,深挖本土文化基因,使村史馆的内容“千姿百态”,全面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


比如,大田镇石山村史馆突出该村传承已久的石山木鱼等非遗文化,通过音像播放、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参观者领略恩平民歌的独特魅力,还展示了摩崖石刻、北帝石鼓、地仙孔武德点石堵江等奇特景观和传说典故;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沙湖镇东岸村史馆、君堂镇黎塘村史馆、东成镇横岗头村史馆着重呈现本村的历史变迁史、华侨奋斗发展史和杰出乡亲;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沙湖镇上凯村史馆、圣堂镇长安村史馆、大田镇朗北村史馆则重温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英勇奋战的故事。


以点带面、示范先行

打造全域覆盖新版图


试点示范,逐步铺开。恩平选取了大田镇石山村、君堂镇黎塘村等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首批示范点。“石山印记”村史馆是恩平市首个村史馆,通过“古韵悠然”“星火燎原”等四大展区,系统呈现村庄从贫困到振兴的历程,2023年底建成作为全市村史馆建设的“样板间”。有了试点经验,“镇、村、村小组”三级史馆建设全面铺开。


资金不足是村史馆建设的难点。恩平激发共建活力,通过“政府补一点、乡亲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


图片
村史馆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

君堂镇黎塘村史馆修缮资金中,海外侨胞踊跃捐款,知名乡亲张锡年后人积极配合村史馆建设工作,提供了大量记录侨眷金钱、物品来往的专用记录簿。横岗头村史馆建设过程中,村民自发捐赠老照片、银票等文物。沙湖镇发动东岸乡亲何欢潮捐资300多万元,建设东岸文化中心,集党群服务中心、华侨贡献展览馆、村史馆于一体,留住乡愁。

用好阵地、凝聚民心
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

村史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一张银票、一封侨批,是家乡侨眷和海外侨胞感情维系的纽带。

去年10月,来自美国加州的32名侨胞组成恳亲团,回到家乡恩平,沉浸式打卡各镇(村)史馆,共叙乡情、共促团结、共谋发展,了解恩平乡村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发展环境,感受到恩平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片
村史馆让乡愁“看得见”“摸得着”。

恩平市将村史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核心载体,开展“乡村记忆课堂”“家风故事会”等活动。石山村史馆开设“初心书吧”,成为村民议事、学习的公共空间;横屋村史馆举办“教师荣光”展览,激励青少年崇文重教。恩平还通过村史馆建设,完善了“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村史馆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历史,还成为村民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化空间的品质。

在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加持下,恩平持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结合文旅体发展定位,通过“村史馆+旅游”模式盘活文化资源,深入打造侨乡活力之城。比如君堂镇黎塘村承办恩平市粽香文化节、江门市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打造展现黎塘华侨和航空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研学人数超10万人。牛江镇依托“冯如故里”名片,在稻田边开了一家“村咖”,成了昌梅村的“网红”打卡点,牛栏咖啡店自开业以来,为村集体增收超24万元。

以文化人,以史聚力,以馆兴村。下一步,恩平将继续推进村史馆建设,不断深化村史馆功能,将其打造为凝聚共识的“精神高地”、文明实践的“活力阵地”、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进一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南方日报(张婧媛)

责任编辑:黄惠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3月3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