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加力提速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的背景下,恩平市坚持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扎实推动村史馆建设,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不断培育和擦亮乡村文化品牌,激活文化生活“大能量”,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塑形、以乡愁凝心、以阵地聚力”的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新路径,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落地见效。
目前,恩平共建成16家独具特色的(镇)村史馆示范点,在建6家(镇)村史馆示范点,这些村史馆与侨乡文化传承、基层治理创新、文明实践紧密结合,书写乡村文化空间提升可借鉴可复制的“恩平实践”。
全局谋划、高位推动
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也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要让村史馆真正成为成风化人的场所,真正成为凝心铸魂的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精彩缩影,内涵建设是关键。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恩平市委、市政府将村史馆建设作为“文化强市”战略的核心内容,2023年初就明确提出“一馆、一书、一符号”的乡村文化发展目标,即每村一史馆、每镇一特色文化书籍、每村一文化符号,并将其写入恩平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报告,列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由市委宣传部统筹推进。
其间,恩平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村史馆建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村史馆建设留住乡愁、凝聚人心。
每个村落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故事,如何避免村史馆建设“千村一面”?在推进过程中,恩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不搞大拆大建、突出乡土特色”原则,依据不同村庄的历史记忆点,以碉楼、旧祠堂、文化楼等既有建筑为依托,就地取材改造,避免资源浪费。
各村史馆以“一村一主题”为原则,从历史沿革、村容村貌、人文特色、生活变迁、民俗风情、村民饮食、乡土特产、名人贤士等维度,深挖本土文化基因,使村史馆的内容“千姿百态”,全面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
比如,大田镇石山村史馆突出该村传承已久的石山木鱼等非遗文化,通过音像播放、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参观者领略恩平民歌的独特魅力,还展示了摩崖石刻、北帝石鼓、地仙孔武德点石堵江等奇特景观和传说典故;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沙湖镇东岸村史馆、君堂镇黎塘村史馆、东成镇横岗头村史馆着重呈现本村的历史变迁史、华侨奋斗发展史和杰出乡亲;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沙湖镇上凯村史馆、圣堂镇长安村史馆、大田镇朗北村史馆则重温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英勇奋战的故事。
以点带面、示范先行
打造全域覆盖新版图
试点示范,逐步铺开。恩平选取了大田镇石山村、君堂镇黎塘村等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首批示范点。“石山印记”村史馆是恩平市首个村史馆,通过“古韵悠然”“星火燎原”等四大展区,系统呈现村庄从贫困到振兴的历程,2023年底建成作为全市村史馆建设的“样板间”。有了试点经验,“镇、村、村小组”三级史馆建设全面铺开。
资金不足是村史馆建设的难点。恩平激发共建活力,通过“政府补一点、乡亲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的模式,破解资金难题。
来源:南方日报(张婧媛)
责任编辑:黄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