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前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代表党组对陕西师范大学要为教育强国目标实现起何种支撑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陕西师范大学未来十年的发展绝对不是简单画延长线,而是要在发展质量方面体现质的跃升。面对这一要求,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认为,学校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全新要求”这一问题。2025年初,游旭群在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作了题为《教育强国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未来十年发展思考:学校所面对的时、识、势、事》的报告,进一步谋划学校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路径和具体举措。
以此为契机,《教育家》杂志对游旭群进行了专访,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角色重塑和能力重构,以及师范院校如何把握教育变革之势,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卓越教师。
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入选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建设奖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
教师要提升AI无法替代的能力与素养
《教育家》:近期您撰文谈到,教师教育必须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教育人才。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需具备什么样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
202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两个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和《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作为人工智能战略的能力基石,主要包括建立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核心课程和学科课程群、将面向未来和本地化的人工智能作为课程载体、定制螺旋式课程顺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发展、基于社群指导教学活动以及人工智能能力评估。《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定义了AI赋能教育教学的15个能力模块。这些模块旨在支持教师从了解人工智能到成长为具备丰富人工智能能力和经验的专家。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的就是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
首先,教师将迎来双重角色转变。一是从知识传授者到能力培养者。教师的职责已经超越了传授知识本身,而是转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个体。二是从知识传授者到教书育人者。教师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能力。通过角色转变,教师应更加专注于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进行价值塑造,从而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随着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活动的唯一主导者,人工智能将作为教师的教育合作伙伴,参与教、学、评、辅等多个重要环节。这种合作将带来教师工作模式和内容的重要变革。为此,教师亟待提升自己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AI无法替代的能力与素养。
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学革新和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备课环节,教师应熟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制个性化且多模态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善于开发不同主题的全息课程,以便开展跨学科主题设计和跨专业教学方案制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应注重教师、人工智能和学生三方在课堂环境中的深层次互动,AI与教师共同激发学生提出个性化的项目驱动等问题,并共同对项目作品进行多角色评价。在课后反馈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分层作业自动生成和学生作业自动批阅等工作,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供客观准确的评分,还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诊断性的差错分析与个性化反馈。
人工智能交互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多投身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中。数智时代下的教师应更深入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并发展自身优势,通过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此外,学生与机器的互动可能超过人际交流,这将导致其线下的社交与合作方面可能出现障碍。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互助友爱、彼此信任的关系,学会管理自己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往往比教师更早地接触并频繁使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育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建构自身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自我同化和顺应能力。
最后,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还包括对伴随AI技术应用而出现的伦理和安全等问题的关注与应对。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伦理道德准则。
以研究型教师推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家》:您曾指出,研究型教师是推动教育创新、强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何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型教师?如何才能成为研究型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系统坚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一批优秀的国内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家倾其一生研究总结提炼出的经典理论,像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林崇德的思维发展理论、孙昌识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燕国材的非智力因素理论等。没有这些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知行合一的能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师必须深入系统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能把学科体系与上述经典的人类心智发展理论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再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教育教学现场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从次,熟练掌握教育AI的应用能力。教育AI只是一种教育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心智水平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大模型构建必须以人类心智发展的规律为基础,必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等为最终目标。
最后,具有教育变革主动意识。在教育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应主动拥抱变革,关注前沿教育动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实践,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师教育要强化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培养培训
《教育家》:数智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应该如何破解?
针对上述问题,加强教师数字化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是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具体举措包括:制定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规划,为教研员、管理者、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四类不同教师角色建立数字素养等级认证制度,据此研发分层级分阶段的培训内容,打造特色化的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建立由高校专家、区县教研员、教学名师等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以多种形式开展主题式数字研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剖析《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各级指标,确立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模型,构建教师的常态化数字画像,针对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服务。
构建数智赋能的卓越教师培养生态
《教育家》: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师范院校如何探索有特色、创新型的教师培养路径?
为此,学校拟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5年)》《陕西师范大学数智课程和数智教材建设实施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构建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知识图谱与能力素质图谱,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促进项目式、情境式和研究式教学的深度探索,构建新的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并在相关学科领域构建专用大模型。构建多元系统的卓越课程体系,整合形成包括课程知识图谱、师范生能力图谱、教师教育特色课程、全息课程等在内的多跨智联的图谱化教学资源。通过课程体系、资源形态、教学模式的重构,深化数智技术赋能教师教育融合创新,实现卓越教师的培养。
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聚焦立德树人的主体——教师,完成《唯有以心育人,方能立德树人——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报告》,获得了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学校一改传统阐释问题的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路径,构建了立德树人教育大模型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学生心智发展大模型和学生危机识别与干预模型。服务对象包括大中小学生,内容涵盖价值塑造、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担当、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等核心心理品质。部分中小学的使用结果显示,学生各项核心发展指标的增值性获得显著提高,心理危机和极端事件的发生率大幅降低。这彰显了学校解决基础教育领域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