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西洋月刊》公布特朗普政府内部Signal群聊的完整未删节记录,显示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空袭前31分钟通报F-18战机即将起飞。
2.此次公开内容首次揭示副总统万斯、中情局长拉特克利夫与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等人在行动期间的实时互动,包括情报确认、目标命中通报及后续轰炸安排。
3.专家警告,这类信息若被敌方获取恐将危及美军人员安全,加剧舆论与国会对高层推诿与决策程序混乱的质疑。
4.此外,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在听证会上表示,Signal应用“预装在政府设备中”,引发广泛关注,可能引发国会对政府内部敏感信息交流安全性的进一步担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是《华府消息》连续更新的第1752天
《大西洋月刊》最新公布特朗普政府内部Signal群聊的完整未删节记录,显示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空袭前31分钟通过群组通报F-18战机即将起飞,精确列出攻击时间、目标动向与武器配置,进一步坐实此前“信号门”争议的关键细节。此次公开内容首次揭示副总统万斯、中情局长拉特克利夫与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等人在行动期间的实时互动,包括情报确认、目标命中通报及后续轰炸安排,明显涉及高度敏感的战术层级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白宫及多名官员持续强调信息“非机密”,但文中详细还原了戈德伯格如何在开战前两个小时收到攻击时间线、目标行动轨迹及导弹发射窗口等内容,美专家警告这类信息若被敌方获取恐将危及美军人员安全。该报道加剧了舆论与国会对高层推诿与决策程序混乱的质疑,也为即将启动的调查增加新的证据基础。
舆论战线同时迅速升温,白宫试图淡化危机的策略遭遇重大反噬。《大西洋月刊》在报道中明确使用“攻击计划”(Attack Plans)一词,与白宫坚持所谓“非作战计划”的措辞形成直接对撞。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与五角大楼发言团队连夜反击,指责媒体“故意渲染”,试图将舆论焦点转移至用词争议。然而,不论语言如何包装,赫格塞思所发出的“第一批炸弹将在此时肯定投下”等内容,已被多位现任及前任五角大楼官员认定“几乎可以确定属于机密范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周刊《明镜》周三披露,美国国家安全高级官员的私人联系方式和密码可在网络公开获取,涉及赫格塞思、华尔兹和加巴德等人。这些信息多数仍在使用,关联了WhatsApp、Signal、Dropbox等服务账户,引发重大安全担忧。报道称,这些数据通过商业搜索引擎与公开泄露的数据库即可查得,显示美国最高层安全圈存在未曾公开的通信漏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朗普周三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预计每年可为联邦财政带来1000亿美元收入。白宫称该举措将推动美国本土制造业发展,但业内专家警告,这可能推高汽车价格、加剧通胀,并对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车企构成打击。新关税将于4月3日开始执行,适用于整车及零部件,对美墨加协议项下的非美国产内容亦同样适用。尽管特朗普表示此举“永久有效”,并建议为购买美国产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贷款利息税收抵扣,但部分车企如通用、Stellantis股价随即下跌,经济学家指出中低收入家庭将面临购车门槛升高的困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欧盟发言人指出,欧方制裁从未针对农产品、粮食和化肥等的对第三国的贸易,反驳俄方有关制裁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说法。泽连斯基亦在讲话中表示,停火协议并未包含与农业制裁挂钩的内容,指责俄罗斯扭曲协议、误导国际社会。俄发言人佩斯科夫则称,俄方立场延续2022年与联合国及土耳其促成的黑海协议,仅因对俄部分未被执行而最终退出。
欧盟委员会周三发布新指南,呼吁成员国公民储备至少72小时的食物与必需品,以应对突发危机。该文件强调,面对俄乌冲突、关键基础设施遭破坏、电子战与地缘紧张升级等“新现实”,欧洲亟需培养全民“应变文化”与“韧性思维”。欧盟建议将“应急准备”纳入学校课程,并提升公众在灾难初期的自给与心理抗压能力。这一倡议被视为对日益严峻安全形势的警醒,除俄罗斯构成持久威胁外,特朗普政府在北约事务与对乌援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也促使欧洲加快军事备战与民防体系建设。德国去年已修订《全面防御框架指令》,为战时民众应对提供指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欧盟贸易事务负责人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表示,预计特朗普下周将对欧盟商品征收约20%的关税,具体方案虽尚未最终敲定,但关税将适用于全部27个成员国。谢夫乔维奇是在周二会晤白宫高层后作出上述评估。欧盟已准备推出反制措施,显示跨大西洋贸易紧张局势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升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学人》分析,随着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稀土与关键矿物正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特朗普多次表达对格陵兰的兴趣,其背后动机之一即为其潜在的稀土储备。在乌克兰和刚果的安全与资源交易谈判中,稀土和关键矿物也成为美方筹码。稀土包含17种元素,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马达、风电涡轮及高端显示器。关键矿物则包括用于电池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锂、钴、镍等,美国与欧洲、中国对其界定各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这些资源在地壳中并不稀有,但开采与提纯复杂、代价高昂,使得市场高度集中。中国在稀土与精炼环节的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国际能源署预计,若各国按当前气候承诺推进,至2040年,稀土、镍、钴、锂年需求将分别增长62%、73%、80%与400%。不过相比之下,虽然稀土广受关注,但真正面临供需失衡挑战的或许是铜这种“普通”的金属,其需求庞大、资源枯竭与开采难度加剧,更可能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