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机器人不仅要能完成任务,还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 | 金旺
在前不久英伟达GTC 2025上,黄仁勋再次强调,“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这是黄仁勋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判断,实际上,不仅仅是黄仁勋,诸如马斯克、Sam Altman等科技大佬,都将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视为接下来产业竞争高地。
作为机器人的终极形态,随着这些年软硬件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人形机器人在中国也迎来了爆发时刻。
北京市在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指出,到2027年,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力争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在经历了两年爆发式增长后,在2025年迎来了商业落地元年。
在过去几年里,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小麦经过快速迭代,如今已经在工厂、商场、会展服务、新闻传媒等场景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和应用。
2025年3月26日,魔法原子举办首场场景战略发布会,已经在内部迭代了六代的人形机器人小麦,终于迎来了它的“成人礼”。
人形机器人的第一“练兵场”
2021年,在特斯拉第一届AI Day上,马斯克公布了他的人形机器人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自这一年起,成了机器人产业一个核心目标。
在此之前,人形机器人经历了50多年的技术发展,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WABOT到本田的ASIMO,即便是脱胎于麻省理工学院腿部实验室(MIT Leg Lab)的波士顿动力,也因迟迟未能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用而几经转手,最终被现代汽车收购。
不过,也正是过去这半个世纪里机器人基础技术的不断迭代,形成了人形机器人完整的硬件框架,为后续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国内在2023年掀起人形机器人浪潮时,电机技术无论是在小型化,还是在大力矩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驱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主流。
以魔法原子为例,魔法原子的机器人关节模组峰值扭矩超过了500Nm,这样的爆发力让人形机器人有了迈入真实世界的机会。
魔法原子副总裁陈春玉指出,“实时通信技术的进步、运控控制算法的迭代、大模型的出现,以及能量管理系统的突破,都让人形机器人迎来了产业落地的转折点。”
当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时,工业场景成了第一个目标落地场景。
2024年,一些人形机器人明星团队陆续对外公布了自家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中的测试视频。
例如特斯拉对外公布了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在自家电池工厂执行分装电池任务视频,Figure AI公布了Figure 02在宝马工厂执行搬运任务视频,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视频。
这时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小麦也已经开始进厂测试,彼时的小麦已经在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进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扫码入库等测试工作。
和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团队不同的是,魔法原子并没有将汽车制造场景作为首个人形机器人测试场景,而是选择了家电制造场景。
之所以会选择家电制造场景,是因为魔法原子认为家电制造场景更适合人形机器人“练兵”。
汽车生产线通常由四大工艺构成——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前三大工艺时至今日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在汽车制造场景,车企是希望可以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到目前依然需要大量工人的汽车总装线。
陈春玉指出,“汽车总装线复杂度非常高且具有很强的节拍要求,对人形机器人当前的技术挑战性非常大,而家电制造领域有‘多品种、小批量’ 的特性,以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为例,仅扫地机就有很多款,每款产品的装配工艺、零件规格截然不同,无法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我们能够在家电生产线上找到更多适合人形机器人做的工序。
”这让家电制造成了一个很好的练兵场。
如果说家电制造场景是人形机器人的练兵场,那么,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就是魔法原子很好的练兵场。
作为由追觅旗下孵化器的生态企业、追觅创投领投的一家人形机器人创业团队,魔法原子与追觅科技有着深度战略合作,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面向魔法原子全面开放。
在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中,通过持续采集生产环境中的真实数据,魔法原子已经累计形成数百万条高价值训练样本,这些数据还原了真实世界的物理交互,真正让人形机器人从“能理解”进化到“能行动”。
据悉,凭借这样的场景和数据优势,魔法原子打造了可以实现将合成数据、端到端采集数据、三方模仿学习数据库数据、场景实时数据四种数据的本地或云端的标注、处理、使用的MagicData AI数据引擎,如今还在打造可以收集并整理多台人形机器人的环境感知数据,实现多场景地图的共享,并进行生产效率最佳的任务规划和调度MagicNet多机协同系统。
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和场景加持下,小麦已经能够在追觅科技的智能工厂中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工作,彼此之间可以实现小范围协同作业。
实际上,不只是家电制造场景,魔法原子还尝试将人形机器人应用到更多商用场景。
做特邀记者、当导购员,人形机器人的更多可能
2025年3月,在国内两会期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人形机器人“苏小麦”以特邀记者身份走进了江苏广电总台的北京演播室,参与了两会新闻报道。
“苏小麦”先是在两会正式开幕前夕在演播室首次上镜,后又协同主持人与两会代表委员、网友进行了高频互动,在反应网友心声的“带句话上两会”栏目中,当主持人询问网友们有哪些热情留言时,“苏小麦”实时播报出网友的留言和寄语。
而在两会报道最后一天,“苏小麦”还跟随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进行了街头采访,不仅对街头路人进行了随机采访,还总结了自己首次参加两会报道的感受。
除此以外,在南京德基广场追觅旗舰店门店开业活动上,小麦还曾负责迎宾、剪彩礼仪工作,正式营业后,在门店担任导购、售货员;在深蓝汽车无锡某商场门店,小麦担任机器人导购,主动识别进店用户需求,通过自然语言向用户介绍车辆参数、功能配置及优惠政策。
这些都是人形机器人在更接近人类生活的商业场景进行的应用尝试,这样的尝试也让普通大众对人形机器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之所以小麦能在这些商业场景中应用,源自于魔法原子的机器人基因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些年的积累。
据悉,魔法原子团队早在2020年开始入局机器人领域。
目前,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小麦实现了90%以上零部件自研,其中通过高扭矩密度的关节模组、带触觉的灵巧手,辅以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等配备,小麦不仅能够感知周围复杂的环境,还能执行复杂的动作。
当然,要想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场景中执行各种任务,还需要为人形机器人配备一套强大的大脑和小脑,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的引入让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发展迈入了一条快车道。
以往机器人大脑中的任务序列由程序员编写,而现在,大模型通过训练和学习能够很好地实现复杂场景理解和长序列任务规划,从而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结合环境和目标任务进行自主任务规划和执行。
意识到大模型对于人形机器人长远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魔法原子结合自身优势,聚焦工业、商用等核心场景打造的面向垂直场景的大模型——原子万象大模型,也在此次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据陈春玉在发布会上介绍,“原子万象大模型是将多模态感知、自主导航、操作抓取、运动控制等功能模块融合到了一起,实现了在垂类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自主规划与自主作业。”
在商业场景,魔法原子利用商业垂直大模型,结合商业产品知识库,以及衣着信息等消费者显性特征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语音、动作等行为主动问候、招揽顾客,推荐合适的产品给顾客,完成诸如导购场景的商业场景闭环。
也正是因为有了大模型的技术加持,人形机器人正在以超乎大多数人想象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
让人形机器人创造价值
在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登上2025年春晚舞台,以一个《秧Bot》舞蹈节目红遍大江南北后,人形机器人也开始成为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实际上,在过去这一年里,人形机器人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中国各大明星团队的人形机器人,学会了后空翻,学会了跳街舞,甚至学会了许多人类都难以企及的技能。
一边是人形机器人学会了各种炫酷技能,另一边人形机器人也在加速进入各行各业。
从各家机器人厂商公开信息,我们看到了特斯拉Optimus在自家工厂中分拣电池,看到了优必选Walker S1在比亚迪工厂搬运部件,也看到了魔法原子小麦在追觅科技智能工厂中进行产品检测。
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在发布会上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最终会回归到‘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做机器人不仅要能完成任务,还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为此,魔法原子不仅聚焦技术研发,也在强化场景理解、加强供应链管理。
以智能工厂的点胶作业场景为例,魔法原子通过3个月的持续训练和优化,成功让小麦机器人任务执行成功率和效率实现了数倍提升,极大地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正是随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将会有越来越多商业应用案例落地,魔法原子在发布会上正式官宣启动了“千景共创计划”——将拓展1000个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
科技行者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