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的优质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大家都听过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看看现在的世界里,这样的现象似乎比比皆是。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移动端游戏市场,十年前各大游戏厂商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国内外各种优质的游戏层出不穷,例如赛车类的游戏狂野飙车、真实赛车、极品飞车等;RPG 类游戏有无尽之剑、地牢猎手、怪物猎人等;休闲放松类游戏有水果忍者、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顽皮小鳄鱼;治愈类的则有纪念碑谷这样的神作,甚至还曾出现过 Flappy Bird 这类魔性的小游戏。
那时候的大部分游戏在方方面面都能让你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每一处精美的画面、动人心弦的音乐、丰饶有趣的游戏玩法。即便多年以后,我仍然会记得那时候玩游戏给我带来的治愈和感动。
真实赛车 3
无尽之剑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打开 App Store,免费游戏排行榜前列永远是以某某荣耀为首的一些抽卡氪金竞技类游戏。大家开始你抄我我抄你,不再把重心放在如何制作一款精美出色的好游戏,而是处心积虑的思考,如何能做一款足够功利能让人充钱氪金捞一笔的游戏。
我明白在大数据算法加持下,许多人也很爱玩这类型的游戏,是他们选择了市场,而市场也在努力的迎合他们。或许在科技硬件方面我们比十年前进步数倍不止,但在精神文化以及内容创造力方面却是节节倒退,我觉得这是属于移动端游戏的悲哀时代。现在一款制作精良还不需要氪金就能玩下去的游戏简直如同异端一般。
说多了开始跑题,但其实我觉得手机市场亦如此。当手机屏幕越做越大,机身愈发厚重的时候,苹果的「iPhone mini」系列就显得像一个异类,闯入了这不属于它的世界。但实际上苹果在 mini 这条路上,已经自己走了很多年,如同一位孤独的幸存者,而苹果的 mini 宇宙最早还得从 iPod 说起。
▍iPod mini
2004 年 1 月 6 号,乔布斯发布了 iPod 产品线中的一款全新产品:iPod mini。彼时是 iPod 问世的第四年,在这四年间苹果每年都会更新 iPod,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 iPod 产品。而当乔布斯发布 iPod mini 时,或许并未料到「mini」这一后缀会成为苹果产品线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当时的 iPod 已凭借标志性的滚轮设计和海量存储能力风靡全球,但 iPod mini 的诞生更进一步 —— 它用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仅 103 克)以及铝合金外壳和多彩设计(如粉色、蓝色、绿色和银色),吸引了追求便携与个性化的年轻用户。iPod mini 的容量仅有 4GB 和 6GB,但依旧凭借其「把 1000 首歌放入口袋」定位,迅速成为市场爆款,甚至一度因供不应求而推迟发货。
iPod mini 初代
iPod mini 诞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商业成功,更在于它奠定了苹果「小而美」的产品哲学。乔布斯曾多次强调,苹果的产品必须「在功能与形式上达到极致平衡」。iPod mini 正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 —— 它通过缩小体积和简化一些外部接口功能(如取消 FireWire 接口、仅支持 USB 连接),反而让用户更聚焦于核心体验:随时随地享受音乐。这种减法思维,可以说成为后来所有 mini 产品的基因。
iPod mini 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后,一年后苹果又更加激进了一步,2005 年 1 月,第一代 iPod Shuffle 诞生,这是首款没有采用显示屏的 iPod 产品。它的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 iPod 家族的一大灾难,因为 shuffle 没有带显示屏,它也就不能进行歌词浏览、图片欣赏、视频播放。尽管如此,iPod Shuffle 依然保持着强有力的生命力,一直到 2006 年下半年依然风采依旧。
随着 iPod mini 和 iPod shuffle 的成功,苹果在同年 9 月发布了一款相当于融合二者特点并做出进一步升级的产品:iPod nano。
如果用 vivo 的话说,就是你可以把 iPod nano 理解成 iPod mini Pro!初代 iPod nano 发布之初有 2GB、4GB 两个容量版本,售价分别是 199 美金和 249 美金,iPod nano 继承了 iPod 的优良血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6.9mm 厚度,重 42g(iPod shuffle 的厚度为 8.5mm),创造了彼时 MP3 随身听的超薄机身记录,并采用苹果招牌触控键,以及漂亮的彩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苹果首先使用了三星最新发布的大容量闪存芯片。
由于使用了闪存而不是硬盘,它不仅体积上变小,而且不存在会震动的部件,这样它就不会因滑落而损坏,同时也比使用硬盘的播放器更坚固耐用。这款产品可谓再简单不过,但一经推出,它就收获了一大波忠实消费者的拥护。而随后的几年中,它也成功成为 iPod 产品线中的明星产品,苹果也一直为它迭代至 iPod nano7。但相信许多人对 nano 历代产品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 iPod nano6 的正方形的设计。同时第三方厂商为其设计的表带配件,也一度让它成为那个时候苹果粉眼中的「iWatch」。
▍Mac mini
如果说 iPod mini 是苹果对便携性的探索,那么 2005 年 1 月发布的 Mac mini 则展现了苹果对「去冗余化」的野心。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不出更便宜的简化版 Mac?」答案是 Mac mini—— 一台没有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的主机,售价仅 499 美元(作为对比彼时的 iMac G5 最低配置为 1299 美元),乔布斯的目标直指那些想要低成本体验 Mac 生态的 Windows 用户。
初代 Mac mini 的设计堪称惊艳:体积仅有 16.5 厘米平方、高 5 厘米,重量 1.3 公斤,内部却塞进了当时强悍的 PowerPC G4 处理器、以及 40GB 硬盘和 256MB 内存。乔布斯鼓励用户利用现有外设降低成本,我们提供电脑,其他自由选择。尽管初期配置被诟病为「性能鸡肋」256MB 内存甚至无法流畅运行系统),但苹果在同年 7 月迅速将内存升级至 512MB,并允许用户自行拆机扩展 —— 而当时的这种开放性与后来的封闭式设计也形成鲜明对比。
而关于 Mac mini 的进化史,可以简述为一部「技术突围史」:
2006 年,转向英特尔处理器,性能提升但散热问题凸显;
2010 年,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设计,体积缩小 20%,首次支持 HDMI 接口;
2014 年,售价回调但性能反而降级引发许多用户不满;
2018 年,搭载英特尔六核处 理器,性能暴涨五倍,重新赢得专业用户青睐;
2020 年,成为首款搭载 M1 芯片的 Mac 设备,能效比颠覆行业认知;开始成为高性价比 Mac 的代言词。
2024 年,M4 芯片版本性能方面甚至超越了部分 Mac Pro 机型,彻底摆脱「入门级」标签。
Mac mini 的成功不仅在于硬件迭代,更在于它始终扮演着「生态桥梁」的角色 —— 从吸引 Windows 用户过渡到 Mac,到为开发者提供低成本测试平台,再到成为家庭媒体中心的核心,它的定位始终灵活且不可替代。
▍iPad mini
2012 年,苹果在「手机大屏化」浪潮中推出 iPad mini,实际上也是库克上任后为了应对当时市场中不断出现的 8 英寸左右的小尺寸平板竞品。7.9 英寸的屏幕尺寸在当时的 iPad 家族中显得格格不入,但却精准击中了「便携阅读」与「单手操作」的需求。初代 iPad mini 凭借超薄机身(7.2 毫米)和仅 308 克的重量,成为电子书和移动游戏的理想设备。如今的 iPad 产品线或多或少都被加上了学习、工作生产力的标签,而只有 iPad mini 系列坚守着初代的定位直到今日,未曾有分毫改变,它的诞生就是「娱乐至死」。
然而,iPad mini 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 2015 年苹果发布了 iPad mini 4 后,整整四年间这个产品线没有得到过一次发布会的青睐。2019 年,搭载落后性能 A8 芯片的 iPad mini 4 就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家,随时都可能被苹果打入冷宫不见天日。
正当所有人快要忘记这款产品时,苹果冷不丁的将搭载彼时除了 iPad Pro 以外最先进的 A12 芯片并支持 Apple Pencil 的 iPad mini 5 上架官网。沉寂多年 iPad mini 忠实拥护者倾巢而出。出色性能和极具性价比的价格让 iPad mini 5 重新获得市场中人们的认可,尤其是获得了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
其实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 bigger than bigger,以及折叠屏、甚至还有三折叠这般异类的出现,iPad mini 的定位也越来越尴尬,但苹果始终未放弃这一产品线,因为其用户群体高度垂直 —— 设计师、学生、医疗从业者等需要便携性与功能性的专业人士,以及像我一样只想纯粹的随时随地使用一台 iPad 的用户,始终是它的忠实拥趸。(我真的很喜欢 iPad mini!!!)
▍iPhone mini:小屏绝唱
2020 年,苹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中首次加入 5.4 英寸的 mini 机型。这款手机被库克称为「回归初心之作」—— 比 iPhone SE2 更小的机身尺寸(131.5×64.2×7.4 毫米)、和同时期完整的旗舰性能(A14 芯片),一时间让无数小屏爱好者欢呼雀跃。然而,市场里的真实反应却泼了一盆冷水:iPhone 12 mini 的销量仅占该系列的 5%,续航短板和用户对大屏的依赖让其迅速边缘化。事实证明大部分人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嘴巴上说着 iPhone 12 mini 真好,转身就下单了更大屏幕的 iPhone 12。
一年后,尽管 iPhone 13 mini 通过增大电池容量(续航提升 1.5 小时)和降价策略试图挽回颓势,但仍然于事无补。终于 2023 年苹果宣布停产 mini 系列,同时用 iPhone 14 Plus 取代了 mini 的产品线。这一决策背后是残酷的商业逻辑:据供应链数据,iPhone 12 / 13 mini 机型的生产成本仅比标准版低 10%,但售价上却低 20%,对于逐利的库克来说,大量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不过,iPhone mini 的「失败」也恰恰印证了苹果的勇气和实力 —— 它敢于在数据需求驱动的市场中,为小众需求保留一席之地,用两年的市场利润去试错。在我看来,iPhone 12 / 13 mini 是库克在后乔布斯时代里发布过最「乔布斯」的 iPhone,它特立独行,它独一无二,它如同乔布斯本人一般,优点很明显,而缺点也同样明显。
▍尾巴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见证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演变,却也目睹了某些纯粹与创新的逐渐消逝。移动端游戏市场从百花齐放到功利化主导的转变,映射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感动与治愈的游戏,似乎已被追求短期利益的氪金模式所取代。
在硬件领域,从 iPod mini 到 iPad mini 、Mac mini,这些设备共同勾勒出科技史的另一条脉络:当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创新开始从横向扩张转向纵向深潜。菲尔席勒曾在发布会上说过:「把东西做大并不难,而要保持所有科技不变,把它们做小才是真正有挑战性的事情。」苹果的 mini 宇宙,正是用克制的物理形态,释放着无限的数字可能。然而,市场的残酷选择最终让这些产品成为了孤独的幸存者,有些甚至不得不面对停产的命运。
尽管如此,这些「mini」产品的存在,不仅是苹果对极致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坚持,更是对多元化需求的尊重与回应。它们或许未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却在无数用户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织的独特符号。在这个追求效率与规模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更多这样的「异类」,提醒我们技术与创新的初衷,不应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为了创造真正打动人心的体验。
乔布斯曾说:「真正的创新不是迎合所有人,而是为那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创造完美工具。」
https://sspai.com/post/9733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Macintosh马老师
责编: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