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6

评论

2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乌克兰战争,是美国军工复合体撺掇起来的? | 循迹晓讲

图片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图片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Follow us



乌克兰战争打了三年,随着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装备不断升级,从钢盔到反坦克火箭筒,再到坦克和战斗机,有一个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宣传媒体当中,这就是“军工复合体”。


图片

◇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图片

◇ 图为讽刺军工复合体的漫画


一言以蔽之,军工复合体不只是超大规模的军事集团,而是通过军事工业左右政治的团体,或者说是“为了把自己武器卖出去而去影响国策,甚至售卖死亡的军火贩子”。有些媒体甚至言之凿凿,这次乌克兰战争之所以拖了这么久,背后就是所谓的西方军工复合体在拱火。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片

◇ 图为艾森豪威尔关于“军工复合体”的观点


一般认为,“军工复合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总统告别演说中,指的是军队与军事工业因政治经济利益过于紧密而成的共生关系,当这种关系过于紧密之时,就会损害民众利益。具体来说,军队要以政治及经济手段,确保政府会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军备,甚至为推销武器而鼓动政府高层发动战争,一言以蔽之就是“军工复合体”就靠发“战争财”来获取暴利。


当然,如果军工企业的本国政府不能满足军工企业的要求,那么军工企业就会制造别的机会,贩卖军火,甚至在背地里唆使他国政府发动战争,等等等等。这样的形象后来通过许多电影和文艺作品深入人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战争之王》。


图片

◇ 图为电影《战争之王》剧照


不过,在艾森豪威尔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类似“军工复合体”的概念了。早在1944年,哈耶克在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中就已经提到,美国的军火商在二战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控制了巨大的权力,所以“很难接受他们在和平年代将不得不扮演的更卑微的角色”。到了1956年,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他的《权力精英》一书中声称,受共同利益驱动的一类军事、商业和政治领导人是国家的真正领导人,实际上不受民主控制。据说艾森豪威尔在发表自己的告别演说时,本来想说的是“军事-工业-国会复合体”,后来也是担心这说法得罪华盛顿的官僚,而把“国会”这个词给删掉了。


图片

◇ 图为中年时期的乔治·凯南


在艾森豪威尔之后,“军工复合体”的概念也被反复引用,尤其是在越南战争时期。到了80年代之后,这个概念被提及的越来越多。凭借一封电报开启美苏冷战大幕的乔治·凯南(详见:凯南电报:如何让美国抛弃幻想,与苏联全面对抗?| 循迹晓讲),在1987年的一本著作《权力的病理学》中也写道,“如果苏联明天沉没在海洋水域下,美国军工复合体将不得不保持基本不变,直到可以发明其他对手。任何其他事情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不可接受的冲击。”冷战之后的世界发展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军工复合体”概念的正确性。


图片

◇ 图为如今伊拉克陆军装备的M1A1主战坦克


表面上看,一方面讲苏联没了之后,美国的确在全球算是“孤独求败”的状态,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都是美国为首的联军一边倒的碾压局,也是美国武器的活广告,的确给人一种“美国军工企业修理地球”的印象。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武器造价越来越昂贵,比如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价格是二十二亿美元的天价。这势必让军工生产集中在少数几家大企业里。而如今乌克兰战争打了几年,也的确会让人有一种“武器供应商在幕后操纵战争”的感觉。


图片

◇ 图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b-2战略轰炸机

图片

◇ 图为川普钦点波音公司研制的F-47为下一代空优战机效果图


但是如果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这些对军工复合体的担忧实在是严重夸大了事实。一方面,军工企业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翻云覆雨,毁天灭地,说到底它们也是企业,要靠着自己的产品盈利过活,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那说什么都没用。美国历史上有过一个著名的飞机公司叫做北美航空,其二战时的经典作品是大名鼎鼎的P-51野马战斗机,正是这种飞机横扫欧洲打败了纳粹空军,为盟军胜利立下大功。战后的北美公司在喷气时代初期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其设计的F-86佩刀式战斗机是朝鲜战争时西方阵营最好的飞机,而F-100超级佩刀则是第一款跨越音障的西方战斗机。


图片

图片

◇ 图为P-51野马(上)F-86佩刀(下)


按理说这么一家公司无论如何也可以跟国会军队勾结在一起,让美国空军一直用他们的飞机,但是在后来由于F-107和F-108战斗机,以及XB-70女武神轰炸机的项目开发失败,加上其他原因,这么一家曾经如日中天的飞机制造商日子越来越难过,最终被罗克韦尔收购,而收购了北美的罗克韦尔也在后来被波音收购。像北美航空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度显赫的军工企业还有很多,倘若“军工复合体”的说法真的成立,那么这些企业的下场也不会如此凄惨。


图片

◇ 图为二战后美军堆积如山的废弃战机

图片

图为1966年正在拆解中的“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


另一方面,如果军工复合体真的有那么大的能量,那么美国应该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去发动战争售卖武器才是。可是看历史却不是这样。二战期间那些军工企业开足马力为同盟国生产战争装备,而战争一结束,美国政府马上叫停了战争机器。几艘尚未完成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和衣阿华级战列舰立刻停工并解体。而对于已经造出来的坦克飞机大炮,美国政府在战后也没有放任其流入世界冲突热点地区。


图片

 图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人修复的谢尔曼坦克


1947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刚刚建国的以色列迫切需要一切武器抵抗周围阿拉伯国家的进攻,但是美国对以色列实行严格的武器禁运,甚至欧洲各地的谢尔曼坦克如果想要运到以色列,也必须进行主炮报废处理,不得已之间以色列把谢尔曼的车体装上一战时期的老炮,这种所谓的“克虏伯谢尔曼”当然用着很蹩脚,但以色列当年也只能靠它了。倘若军工复合体如哈耶克说的那样“在和平时期不愿意处于谦卑的角色”,以色列何至于如此呢?


图片

◇ 图为美国XM2001“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原型车

到了冷战之后,这所谓的“军工复合体”也没有像乔治凯南预测的那样膨胀壮大,为了卖军火在苏联之外树立一个敌人,反而是自己费尽千辛万苦研发的军火会被美国政府给砍掉下马。2002年,美国政府砍掉了联合防务公司和通用动力一起开发的下一代自行火炮“十字军战士”项目,项目取消时十字军战士的原型车已经成功试射了四千多枚炮弹。


图片

 图为美国隐身武装直升机科曼奇


与此同时,波音与西科斯基联合开发的隐形直升机科曼奇也在前景一片大好之下遭到取消。在科曼奇计划终止时,美国军方已经投入了八十亿美元在这个项目上,而后来贝尔公司的ARH-70直升机继承了不少科曼奇的技术遗产,这个项目在几年后也遭到了取消。


不管是二战后不久的历史,还是二十一世纪最近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说明人们对这所谓的“军工复合体”的忧虑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而这个概念能广泛流传,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知识界天生的对政府和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毕竟在西方社会,这样的批判还能相对自由地进行。而在真正的军国主义国家,也就是军队势力左右国家政体的地方,如此批判那是想都不要想的,其典型就是纳粹德国和昭和日本。而如果讲到军工企业对国家政体的绑架,冷战时美国最大的对手苏联反而是典型。


图片

◇ 由于苏联政府预算并不透明,其军费支出很难有确切数字(比如:苏联公布军费开支并不包含军事科研、军事储备等)图为苏联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军费开支及比重


后世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时,其军费开支比例常年居高不下,军工企业低效浪费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当然,面对这样的现象苏联知识分子也是半个不字都不敢说的。如此看来,所谓美国和西方的“军工复合体”更多的是一种类似幸存者偏差的东西,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而具体到这次乌克兰战争,它的爆发距离现在并不久远,就已经有人拿“军工复合体拱火”来试图掩盖这次战争的真实原因,而这样的说辞还有很多信徒,只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叹,人是多么健忘,多么好糊弄。唯其如此,历史叙述中的真相,才显得愈发有意义。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