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
江淮背腹,吴楚冲衢,三山五丘二分圩,此言便是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古老的襄河穿城而过,铸造了辉煌璀璨的历史文明。
现如今,依托襄河一湾碧水,全椒南部圩区以小龙虾、虾稻米、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三水”特色产业种养基地,中部丘陵围绕采摘垂钓搞起农业休闲旅游基地。全椒县稻虾生态综合种养面积已达36.5万亩,2023年小龙虾总产位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九,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4亿元。
水,对全椒而言不仅是“兴业本”,更是“致富经”。如何守护好群众身边的水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全椒奏响了护绿襄河“三重奏”。
古襄河两岸。人民网 丁纪摄
“防”:守好水源“生命线”
位于襄河上游的黄栗树水库是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对于全椒县乃至滁州市居民而言,黄栗树水库承担着下游20多万亩的农田灌溉、及70多万人的“吃水”需求,意义重大。
“保障水库用水质量,‘防’字当先。”黄栗树水库副主任景广武说。
首先是环境防治。
近年来,黄栗树水库针对饮用水水源水质提升开展“强监管、保人饮”“清零行动”等多次专项行动。
围绕进一步完善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椒县围绕保护区先后取缔了2个非法矿山采石场,并全面停止保护区范围内的矿山使用林地申报审批。
黄栗树水库全貌。人民网 丁纪摄
不仅针对工业行为,居民生活行为也在接受监督。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涉及周岗村和黄栗树村共计155户居民迁居,包括规模化养殖场、经营性燃油汽艇、吸砂船、钓鱼平台等在内的一切可能带来污染行为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一律叫停。
其次,科技防治助力水质安全。
“2019年,我们首次引进了‘雷达+监控’的环境智慧监控项目。保护区内共计设有12个站点,可覆盖70%水面范围。”景广武说。
环境智慧监控能够通过摄像头对整个水面范围进行巡察。当发生异常行为时,监控会对行为进行识别分析,如倾倒垃圾这种可能产生水源污染的行为,都会被传输至执法人员系统中预警。
2023年,智慧监控项目增添了夜视功能。预计今年保护区内检测范围可覆盖全部水面。
“专项行动前后,黄栗树水库水质检测结果由4类水提升至2类水,我们以返璞归真的方式还黄栗树水库一片安宁。”景广武说,“近年来,黄栗树水库获批全国有机鱼基地称号,获得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这是对我们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极大认可,我们欢迎八方游客来全椒尝尝有机鱼的鲜味。”
高密度沉淀池。人民网 丁纪摄
“治”:筑牢湿地“净化网”
打好碧水保卫战,“防”是一个方面,“治”同样重要。
湿地可以吸收污染物质、净化水体,素有“地球之肾”的说法。人民网安徽频道来到全椒县小湖圩湿地,看到在这颗“天然肾脏”的同时,还看到了许多“人工肾脏”。
这些“人工肾脏”如何处理污水?安徽深港还清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代表封绪水展示了这个过程。
污水尾水到达城南污水处理厂后,先加入化学物质通过高密度沉淀的方式降低水中的总磷含量,再将处理后的污水注入到渗透池中进行人工快渗,最后再通过紫外线消灭水中残余病菌。
封绪水展示净化后的“污水”。人民网 丁纪摄
其中,“人工渗透”工艺正是模拟了大自然中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在渗透池初次使用前,我们在池中种下菌种,这些有益菌可以帮我们分解污水中的COD和氮氨,等待渗透池中的水全部由地表渗透到地下,也就意味着这个环节的污水已经全部净化完成。”封绪水说。
据了解,“人工渗透”环节中,渗透池内的污水能够在6小时左右全部完成净化,等待渗透土中水分蒸发后即可再次工作。渗透池内,工作人员会每隔两天像犁地一样进行翻土,避免泥土结块,影响渗透效率.
“经过我们‘高密度沉淀+人工渗透’这双板斧,排放至小湖圩湿地,净化后达地表水3类标准,补充至古襄河,实现水系循环流动,提升水质。”封绪水说。目前,小湖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每天可输送3万吨水,有效改善了古襄河水量和水质。
渗透池开始进水。人民网丁纪摄
“管”:下好治水“整盘棋”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攻坚水资源保护这项工程,水循环中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截至2024年底,全椒县共建设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5座,完成21条省级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其中,西王镇东张村是个佼佼者。该村总投资706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雨水污水管网及自来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站等12项工程,打造出山环水绕村庄美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
针对古襄河这条全椒居民的“母亲河”,全椒县分8个片区开展雨污水管网分流改造,并对古襄河河道两岸景观加以提升改造。此外,全椒县专项开展古襄河“清四乱”行动,全面开展河面漂浮物清理、打捞,并保持常态化巡察、保洁。
今年2月13日,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如期在全椒县三桥两街举行。当游客们簇拥着百米长龙走上太平桥,桥下是碧波荡漾的古襄河见证着全椒百姓的欢乐,也守护着这方土地上群众的平安。
碧水长流,青山常在。全椒县以“防”筑屏障,以“治”护清流,以“管”谋长远,与碧水相伴合奏生态“三重奏”。正如太平桥下奔涌的襄河水,全椒县呵护一方百姓的碧水保卫战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