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不健康,身体要遭殃。
最近几年,有研究发现牙周炎与房颤之间存在关联;还有研究发现,每天刷牙3次及以上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
然而,背后的潜在机制科学家仍知之甚少。
此前,一种重要的牙周炎病原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近年来被认为是食管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之一。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于人类食管上皮细胞,引起食管癌化疗耐受,并与食管癌较差预后显著相关。
近日,由日本广岛大学Mutsumi Miyauchi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
这项基于小鼠模型和人体组织的研究,首次证实牙周病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心房组织,进而加剧心房纤维化的进展,并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基于68名房颤患者手术切除的左心耳组织,发现这些患者的心房组织中也存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而且心房组织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与牙周炎性组织表面积和心房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由此观之,好好刷牙预防牙周炎,以及出现牙周炎之后及时治疗,或许就可以降低心房纤维化和房颤的风险。
作为感染牙龈和牙周的主要病原菌,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易位到冠状动脉、胎盘、肝脏,甚至是大脑,并与相应组织/器官的疾病相关。
不过,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不是牙周炎与房颤相关的致病因素,科学家仍缺少坚实的证据。Miyauchi团队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他们推测牙周炎病灶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通过血液易位到心房,进而推动心房纤维化的进展。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Miyauchi团队建立了牙龈卟啉单胞菌牙源性感染小鼠模型,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易位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他们借助于各种成像和检测工具,证实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从牙周炎病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终易位到左心房。在心房的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都发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而对照组则没有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存在。
牙龈卟啉单胞菌从牙周炎病灶易位到心房的过程
在分析感染组和对照组的心肌组织之后,Miyauchi团队发现感染组小鼠心房心肌细胞间扩大的间隙中,胶原纤维增加;在感染12周和18周后,左心房的纤维化程度和细胞间隙变得更大;左心房尺寸显著增大;在感染18周后的房颤诱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心脏的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小鼠的多种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生物标志物水平,以及左心房组织中纤维化相关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也比对照组高。
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绿框);左心房组织中纤维化相关分子的mRNA水平(黄框)
简单来说,小鼠模型实验证实,牙周炎病灶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并进入左心房,激活相关炎症和纤维化因子,促进心肌纤维化和房颤的发生。
为了验证上述发现在人体内是否存在,Miyauchi团队分析了68名房颤患者的左心耳组织和手术前牙周检查结果。初步发现,这些患者的牙周炎性组织表面积(PISA)与他们的心房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随后,基于定量PCR(qPCR),他们在房颤患者的左心耳组织中检测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并发现左心耳组织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与牙周上皮表面积(PESA)和PISA呈正相关,而且PISA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相关性更强。
此外,左心耳组织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数量与心房纤维化程度也呈正相关。
总的来说,Mutsumi Miyauchi团队这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对心房纤维化和房颤的致病影响。这一发现意味着,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就是牙周炎促进房颤的“工具”之一。
Miyauchi团队认为,这一发现有三个潜在的临床价值。第一,牙周炎性组织表面积(PISA)可能是评估牙龈卟啉单胞菌易位到心房的指标;第二,及时治疗牙周炎,可以防止牙龈卟啉单胞菌易位到心房;第三,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是预防房颤的上游治疗靶点。
资料来源:奇点网、健康界、合肥网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