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阿里「AI股」背后,中国资产久违的信心时代

商业漫谈

  Jane's interview 

图片


 中概股复活, 

阿里被定义为「AI 股」,

阔别的信心时代又回来了。 



文 | 卫诗婕

本期思考伙伴|Takun 




过去 60 多天内,Deepseek的火,烧到了二级市场。


自1月以来,Deepseek 带动中概股集体回春,终止了中概股长达四年的黑暗岁月。而在这一波估值调整中,中国资产正在从折价资产,向具全球竞争力的科技资产转型。


伴随阿里的暴涨和「AI 股」的重新定义,信心时代,似乎又回来了。




Jane's interview 

01

Deepseek扇动翅膀,

               中概股复活     




春节回京后的第一天,邻居在遛狗时激动地告诉我,中概股活了!


后来我才知道,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中概股完成了一个指数型拉伸——恒生科技指数和 Kweb(两者分别代表港股中概股和美股中概股的走势)双双普涨,作为龙头股,阿里、腾讯单周涨幅超 10%,其中阿里涨势最猛,甚至跑赢了指数。


这是多少年都未见的景象了。


假设把 Kweb 指数拉长到过去 10 年,便可看见曲线呈一个深坑状:从 2013 到 2017,曲线上扬——伴随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这条曲线的增长斜率一度超过 20%;进入 2018 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曲线开始进入向下走势,这一年的跌幅超过30%,之后一路走低,直到 2020 年疫情利好线上互联网经济,才反弹到之前的高点。但从2021 年开始,长达三年的持续下行令曲线呈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迷——


我并不炒股。但我知道,这三年多的时间,是中国企业和投资者们,一度失去信心的岁月。


看起来,此刻信心回来了——自农历春节后的两个月里,Deepseek 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自 1 月末,Deepseek 先后引发了美国政界震动、中美科技竞争态势升级(美国对华启动了更严的芯片出口管制)之后,这把火,烧到了二级市场。


2 月 5 日,德意志银行发布报告称,DeepSeek 是「中国版斯普特尼克时刻」——1957 年 10 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特 1 号」,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及西方世界的巨大危机感和紧迫感,也是冷战期间美苏太空竞赛的开始。在此之后,美国在科技、教育和军事领域加大了投入。后来,人们用「斯普尼特」形容面对重大挑战或竞争时,某个国家或领域意识到自身落后、并奋起直追的关键时刻。


不止德意志银行,一段时间内,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多家机构纷纷评级转向,并预测中国资产的折价将会消失。进入到 3 月,中概股估值迎来了整体修复


即便我不炒股,也隐约能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见证历史。


于是我找到了雪球大V Takun,希望聊聊中概股的这一波涨势,以及它被按在地上「摩擦」的这些年。




Jane's interview 

02

2021-2024:

 中概股,架在火上烤    



2021 年可以视作为中概股的命运转折点。


这一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在二级市场上风雨飘摇。7月——滴滴下架、双减出台,前者中断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之路,后者直接让整个中国在线教育行业消失,7月23日「双减」政策出台的当天,中概 50 指数下跌了 21.3 %,教育指数下跌了42%。之后的 8 - 11 月,中国监管动作连连:游戏、电子烟行业分别遭到监管,港美股券商受到约谈,这些事件的发生,重创了资本对于中国资产的信心。


资本市场讨厌不确定性。takun 说,双减、反垄断等一系列中国政策,制造了不确定性,加大了资本的忧虑。2022 年,美联储态度转为鹰派,《外国公司问责方案的实施细则》(对于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提出了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连续三年不符要求需退市)出台。中概股持续下行。


一个直观的数据可以体现那两年中概股的噩梦程度:在 2021 年,中概 50 指数全年下跌 47% 的跌幅下,2022 的中概 50 指数又继续下跌了 41.2%。


中国资产集体进入被低估的时代。这其中,阿里巴巴可以视作为最极致的样本——一方面,这家巨头公司于 2014 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一度风光无限,成为中概股的头牌。另一方面,它从 2021 年开始遭遇了中国反垄断的监管,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合规——


完全处在这一段宏观风暴的暴风眼中心。


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在美国资本市场,阿里巴巴被视作一家存在反垄断风险的电商公司——它的估值方式从刚上市的PS(市销率,以销售额方式估值),变为 PE(市盈率,以净利润方式估值),一度变为 PB(市净率,以净资产方式估值)。这个过程,也可被视作中国资产不断被低估的缩影。


我还记得那几年,市场的确存在着各类唱衰阿里的声音。在拼多多强势崛起的同期,一名专业投资者告诉我,资本市场一度认为,从市占率的角度看,阿里的曲线将会持续向下,拼多多则会一路走高——两条曲线(阿里下跌,拼多多上涨)会相交,直至擂台易主。


但阿里撑住了。两条曲线并未相交。


不过,在中概股的整体阴霾下,美国资本市场也再没恢复对其的信心。不止阿里,腾讯作为它的对手,两者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成为一对「难兄难弟」。


而某种程度上,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这些中概股龙头股票,其回报率也代表着国家资产的回报率。「外资看中国资产的第一眼,往往是股票,尤其是头部的股票。」Takun 说,「龙头股票的表现不佳,外资就更没有信心投资中国了。」


不止一位专业投资者告诉我,这个阶段内,有一件事标志着资本信心的根本性改变,那就是他们观察到,外资中long only(长线基金)的基金,比如一系列主权基金,都在撤出中概股——且直到今天都没再回来




Jane's interview 

03

    美股中的阿里,

                   站起来了   




这次录播客,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2024 年,全球科技股普遍承压的一年中,阿里在自然年内回购共计 160 亿美元的股份,成为当年回购力度最大的中概股公司。以此向市场传递,认为自己股价被低估的信号。


这意味着,不被人看好的日子里,阿里自己看好自己。


那是 ChatGPT 掀起大模型风暴的第二年,当时我供职于科技媒体,作为从业者,清晰地看见了阿里在 AI 方面的积极投入和建设:在底层算力侧,阿里自有的万卡集群是强有力的 AI「燃料」,同时布局了AI 计算的基础设施如 RISC-V,再往上,云业务的长期技术积累也能助其在新 AI 的长跑中更有后劲、更能撑起估值的天花板;再往上,阿里的大模型「通义千问」进步迅速,海外版 Qwen 更是在全球开发者社区里迅速打响,更重要的是,阿里果断地选择开源这条路径,态度明确不游移——尽管当时,开源的商业生态备受质疑,开源的价值也还未像今天一般被普遍认可。继续往上到产品侧:被内部定位为「AI 旗舰应用」的夸克有非常高的天花板,但却极为低调。


这些全栈的能力建设,结合当时阿里的股价,的确有被低估之感。我记得那一年的阿里季度财报上,显示其自有现金流在下降——在财报电话会上,吴泳铭解释这是由于集团在持续投入 AI。结合阿里在 AI 方向的一系列动作来看,这个解释具有可信度。


而事实上,2024 的开年,便伴随着 B 端企业 AI 需求的爆发——华为云 CTO 张宇昕曾在访谈时告诉我,有别于数年前云的技术浪潮,面对大模型时,中国企业的积极性空前。企业争先恐后地部署、应用大模型,这带来了一系列云计算需求的增长,包括通用计算、存储、大数据等。


那么,作为中国唯一一家既提供开源模型、推理服务,又提供 AI 云服务的厂商,阿里巴巴没有理由不迎来增长。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直到 2025 年,Deepseek 的跃现之后,才真正意识到了阿里巴巴除了电商之外的增长空间。时隔多年,华尔街重新记起了(或者说又相信了)阿里最初上市时,明明讲的是电商+云的故事。


还是得感谢 Deepseek——2025 年 1 月20 日,Deepseek 发布 R1 举世震惊后,开发者圈迅速发现 R1 的背后,也有阿里大模型 Qwen 的身影。半个多月后,2月20日,阿里发布近年来最「争气」的财报:净利润同比暴增239%,云业务收入重回13%的双位数增长,其中 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多年前,亚马逊正是以云业务的收入撑起了第二曲线,实现了电商+云、更坚固的科技公司定位。这个路径,也铺在了阿里巴巴的面前。


财报发布当日,阿里港股单日暴涨 14.56 %,涨势维持了近一个月,直到写下这些时,中概股已熙熙攘攘地回落,只剩阿里和拼多多成为最抗跌的两家。其中,阿里仍然维持着最大的涨幅。


摩根大通的研报中写下:「此前低估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云计算需求激增,以及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韧性。」基于此,大摩大幅上调阿里巴巴评级至「超配」,目标价从 100 美元上调至 200 美元,乐观估值更达到 300 美元。瑞银也从「AI 股」的角度重新看待阿里,认为阿里是估值最低的 AI 公司。


戏剧性地,经过 Deepseek 震动全球的 2 月,资本市场开始把阿里巴巴重新视作了一家 AI 公司。




Jane's interview 

04

中国资产重估,

        久违的信心时代     




回到 Takun 的那句话,中概股龙头的估值,约等于外资看中国资产的估值与信心。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阿里在 AI 方面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但资本市场似乎一直没有「看见」?


早在 Deepseek 被世人所熟知前,Qwen 作为基础大模型,其能力在全球开发者圈中就备受认可。在全球开源大模型下载和衍生模型数量上,Qwen 一直居于全球 Top1 和 Top2 之间,是开源社区 GitHub 中 Star 数量最高的开源模型。


为什么这一切,在彼时彼刻,并没有引起资本市场的重新定价?


阿里的战略其实没变,但宏观环境和市场的眼光变了。


Deepseek 改变了全球对开源、以及中国 AI 的信心。前者带来了开源生态的价值认定,后者则带来了资本市场对中国资产的信心的重燃——美国投资者们开始意识到,中国有机会打破对「算力进口」的依赖,来自中国的「AI 科技」的资产价值值得一轮新的重估。


有意思的是,在 2024 年间,中概股也曾有过两次小幅度的上涨:第一次是在 4 月,布林肯访华后,中美关系被视作有所缓和;第二次则是在 9·24 新政后——但这两波涨势都没有维持太久,原因在于只是政策层面的回温并未联动到经济层面的表现,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但这次则不同。Deepseek 引发全球关注中国 AI 之后,阿里迅速交出了理想的财报,加上苹果传出与阿里合作的消息——在经济层面的联动给了市场扎实的一击。对于经历漫长煎熬的中概股,以及中国企业们来说,这场及时雨,已经等待得太久。


和 Takun 聊中概股的这期播客结尾,他想起了 2014 年阿里上市——当时,阿里创下全球规模最大的 IPO 交易记录(融资规模217.67亿美元),连上海的地铁内都在播放阿里上市的新闻。纽交所敲钟时,台上并非阿里的高管而是它的生态伙伴。等到开盘,由于阿里体量庞大,询价的耗时长达两个多钟头。最终,阿里巴巴的开盘价为 92.7 美元,较 68 美元的发行价上涨了36.3%


「那是个充满信心的时代。」


很多年过去,当初的这种信心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


今天,人们期待着这种信心。阿里,亦或是其他优质的中概股公司,也许它们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信心。


信心比黄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3月3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