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编者注
文章节选自宋亦明、姜礼豪、王文龙:《资源相互依赖的武器化与去武器化》,载《国际经济合作》,2025年第2期,第13—25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复合相互依赖已经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稳定器异变为跨国经济胁迫的重要武器。为了更好地理解相互依赖的“武器化转向”,本文在与经济制裁、经济方略、经济安全等文献对话的基础上,尝试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程度存在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石油因其产销结构的高度分散、储备体系的完善、卡特尔组织的失效而呈现出去武器化态势。天然气因为运输高度依赖资产专用性较高的管道、遵循长约合同的商业方式、受制于明显的季节性因素而呈现出较低程度的武器化态势。以镓、锗等为代表的关键矿产因为储量的稀缺性、生产的集中性和功能的相对不可替代性而呈现出较高程度的武器化态势。可以预见,未来关键矿产将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主要武器和国际经济纷争的重要原因。
宋亦明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能源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外交
姜礼豪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能源政治、能源制裁与反制裁
王文龙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安全、关键矿产
复合相互依赖的拓展深化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不容忽视的全球性进程,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高度关注和反复讨论的重要学术议题。早期围绕相互依赖的讨论展现了对国际合作的乐观预期,更晚近的研究则侧重于揭示相互依赖对国际合作的负面作用而非正向加持。围绕相互依赖有助于合作还是会加剧纷争的研究早已经卷帙浩繁,近年来相关讨论全面复归,并且高度聚焦于“武器化的相互依赖”的研究旗帜之下。2019年,亨利·法雷尔(Henry Farrell)和亚伯拉罕·纽曼(Abraham L. Newman)研究显示,金融、科技、资源等诸多议题领域内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成为国家对外经济互动的新武器。这一发现使得关于相互依赖的讨论与经济制裁、经济方略、经济安全等议题的研究出现合流。
关于资源权力面向的讨论早已广泛地分散在经济制裁、经济方略、经济安全等多个议题研究领域,通过这些研究不难发现,资源相互依赖的武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对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的理解缺乏微观基础。资源作为宽泛的概念,不同资源之间的物理性状与产业特性有所不同,其武器化难易程度也无法统一衡量。二是对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存在不足。不同种类的资源及相互依赖武器化的行为主体、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别。三是有关资源相互依赖去武器化的学术研究较少。虽然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的知识谱系涉及诸多学术范畴,但分散在各个议题领域,碎片化的讨论很难系统地阐述资源相互依赖的作用机制。其中,涉及资源相互依赖去武器化的研究更少,相关知识谱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构建。为弥补上述不足,本文从产业特性出发,分别阐释不同资源相互依赖去武器化、低度武器化和高度武器化的原因。
石油因其产销结构的高度分散、储备体系的完善、卡特尔组织的失效而呈现出去武器化态势。当前石油全产业链中,没有任何一个或者数个主体能够钳制石油的产销运环节,更不足以对石油相互依赖的现状施加破坏性影响。不仅如此,主权国家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也在通过多种努力对冲石油武器的潜在风险,其结果是石油武器的运用效果愈发不彰,对特定国家乃至全球石油相互依赖的扰动愈发有限。主体多元化和分散化趋势以及对冲能源武器化运用的多项举措使得当前最有可能和最有能力使用石油武器的卡特尔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沦为“穿新装的皇帝”。21世纪以来,石油作为一种象征性武器而非真正的武器,使用次数大幅减少。相比于半个世纪前,如今石油相互依赖显现出明显的去武器化态势。
天然气因为运输高度依赖资产专用性较高的管道、遵循长约合同的商业方式、受制于明显的季节性因素而呈现出较低程度的武器化态势。天然气贸易对管道运输方式尤为倚重,而管道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能源运输管道几乎只能用于两个国家之间的能源运输,进而锁定了天然气供给国和消费国的供需关系及载具。此外,与管道运输密切相关的交易方式和季节因素也使得天然气成为经济胁迫的利器。在交易方式层面,天然气买卖往往通过超长期合同锁定供需关系,使得国际天然气市场上很少出现现货。在季节性层面,天然气消费主要满足供暖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上述三个因素叠加,为天然气相互依赖的较低程度的武器化提供了土壤。
关键矿产因为储量的稀缺性、生产的集中性和功能的相对不可替代性而呈现出较高程度的武器化态势。首先,关键矿产储量的稀缺性主要体现在储量规模小、可耗竭性及生成条件复杂三个方面。其次,关键矿产的集中性主要表现为地理分布、生产主体和生产技术高度集中。最后,关键矿产具备相对不可替代性,在先进产业领域,国家安全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关键矿产的内在特性及其广泛应用于经济胁迫的事实表明,关键矿产已经被高度武器化。
总之,本文明确了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研究与既有学术议程的关联性、将资源的类型差异引入对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的讨论、并从不同资源产业的特质出发阐明不同类型资源的武器化程度差异。然而,本文并未触及资源相互依赖的国别差异,也未建立起特定产业特质与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程度的强因果关系。以上未尽之处仍有赖于笔者的后续研究加以弥补。此外,武器化的程度需要在概念操作层面清晰界定,既有研究对资源武器化运用的成效讨论远未形成共识、对其带来的后续影响缺乏持续关注。资源相互依赖武器化的讨论仍有诸多空白亟待填补,资源相依赖武器化议程的研究大幕才徐徐拉开。
END
排版编辑:肖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