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乡村振兴在青海】一条沙路,铺就牧人幸福通途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公保安加

连续几天的降雪,让隆务河两岸山野变成了一片银色世界,目之所及雪覆冰封。

3月16日,位于黄河之南的热贡大地终于迎来难得的好天气。阳光下,道路两旁的积雪逐渐消融,一点一点地露出大地原本的颜色。

图片
雪原上的幸福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公保安加 摄

沿着国道316一路向东,过了瓜什则乡,车窗外变得开阔起来,远处的山脉也比隆务河两岸平缓了许多,这意味着此去的目的地——西合来村不远了。

西合来村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瓜什则乡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村子,这里的牧人世世代代延续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西合来村离国道不远,但如果没有标识牌指引,在那片广袤无垠的白色世界里,初来乍到的人很难找到这个居住极其分散的村落。

对于长期穿梭在乡间道路上的同仁市交通运输局养护中心主任李光耀来说,同仁市每一条窄窄的牧道、每一条深深的村巷,都和自家院落一样熟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载着我们的皮卡车接连拐过几道弯,停在离牧人零星的定居点不远处,而我们的脚下,就是他们不久前刚为牧人整修过的新的村道。

这是一条不算宽阔但异常平坦的沙路,和固有认知中的沙路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沙路建设成本小,易于养护,非常适合这样的高原牧区。”站在冰雪消融后泛着深蓝色光泽的新村道上,李光耀介绍起这条路的特色之处。

“传统沙路的建养成本小,但时间一长病害也比较多,可以说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这种新的技术不仅保持了投入小、污染少的优点,也明显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李光耀介绍,这种沙路的建设,要求铣刨后进行细致的石块清理工作,对覆在表面的沙子质量和厚度也有更严苛的要求,而且建设和养护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料,投入只有硬化路改造的十分之一,正因为这样,才能提高建养效率,有效减少道路病害,延长使用寿命,更好更持久地为牧民出行提供便利。

2024年10月,高原特殊区域生态建设技术项目如期下达,同仁市农牧区砂石路提质改造工程正式开启。多哇镇、瓜什则乡、曲库乎乡、兰采乡共四处路段190余公里,投入只有285.8万元。

资金有限,工程施工中绝不允许出现返工浪费现象,反复讨论后,最终确定地势平坦、与市区距离相对近的西合来村作为第一个上马的工程。

“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全市纳入项目改造提升道路里程共190公里,我们才刚起步,大家都很急。”李光耀说,经过7天的“全马力”赶工,多索多至西合来村路段11.8公里道路被整修如新,顺利通过验收后,大家一片欢呼。

看似一条平平无奇的沙路,连着西合来村民生产生活的点滴。

沙路东侧两步之外,是村民多杰吉家冬窝子的铁栅栏。站在外头,能看见不远处草坡上居高临下的小屋。屋外停放着一辆中高端SUV轿车、两辆摩托车和一辆手扶拖拉机。

看见养护中心的车迎面驶来,多杰吉停下忙碌的双手热情地打起招呼。2024年10月,她和家人骑车赶着牛羊从夏窝子转场而来,才发现自家门口的那条路已经换了面貌。

“这几年雨水多,这条路坑槽一个连着一个,给我们出行和转场带来不少麻烦。”多杰吉指着远处向阳的山坡说,最初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牧道从那里绕向公路,后来有了一条沙路,但是经常出现坑槽,春天扬尘也多,现在又有了这条新铺的沙路,看上去比之前都要好,村里人都非常高兴。

历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随着定居点和牧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西合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条道路的改造提升,又会使牧人孕育怎样的新希望?

编辑:韩丽萍;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9
不肝不氪,武将招降+养成!经典三国,全靠智商策略获胜!
广告三国群英传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