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5

1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陈平原:新工科是浪潮所向,但不能忽略文科背后的大学精神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近日,复旦大学将进行大幅度学科建设改革的消息引起关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发展新工科势所必然;但绝不能忽略人文学科“虚名”背后所承载的大学精神。他始终坚信,人文学科具有“无用之大用”。

AI时代,如何认识人文学科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展望文科的未来?近日,借陈平原到广州开讲2025《岭南大讲堂》第一期之机,羊城晚报记者就以上问题对他进行独家深度访谈——

图片

1、希望复旦的改革平缓推进

羊城晚报:近日,复旦大学校长向媒体披露,复旦即将推行“教育教学3.0版”改革计划。压缩文科招生规模,扩大新工科。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陈平原:发展新工科,其实北京大学20年前就这么做了,但北大始终把它定位为“小而精”,就像清华大学对文科的定位也是“小而精”。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不影响大学的整体格局。但是这次复旦大学校长直接亮出数据,文科要减到20%,有的人直接解读成把文科招生规模“砍掉一半”。我估计实际操作不会这么粗暴。像复旦大学这样以文理著称尤其文科实力很强的学校,发展新工科没有问题,但希望根据学校特点做一些适当的调整,让这个改革计划比较和缓、平滑地推进。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文科在一所高校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平原: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理工科及医科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新工科、争取排名提前,这是校长们考虑的问题,但不能忽略了一点,就是学校的声誉,在综合大学的声誉里,文科占很大的比例,某种意义上,复旦的文科代表或决定复旦的声誉

以前北大许智宏校长问我一个话题,为什么在学校科研经费所占的比重中,文科的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到了写校史或在社会上传播的时候,基本上是文科老师的故事?

我回答,1948年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理科的李书华教授也提出这个问题,他解释说是因为我们的文科有传统,理工基本上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不太成熟,而文科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其实不是的,无论编校史还是社会传播度,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人的精神、性格、气质以及他对社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文学科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与经费及数量无关的“虚名”非常重要。所以我说,忽略文科的“虚名”,过分讲究“实利”,对整个学校的声誉来说,无形中是下降的。

羊城晚报:那文科生是否应该担心未来的招考情况或者就业情况?现在网上有很多声音,有的人直接问“文科生还有救吗?”

陈平原:今天社会上说文科生过剩,其实主要是因为当年大学扩招造成的。1998年中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大概是10%,亚洲金融危机后,我们的大学开始扩招,第二年就增加40%左右,连年扩招,现在大学生毛入学率大概是60.2%。因为办文科需要投入的钱少,所以扩招主要由文科承担,其中又以二本院校为主,北大、复旦、中大这样的高校文科基本上没有扩招。

所以说“文科生就业难”,往往是指二本院校的文科生承担了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但是像复旦大学,我相信它的改革主要还是学校意识到工科发展的前景,尤其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应势而为,并非就业前景压力所致。

我从不掩饰对于文史哲、数理化等所谓“长线专业”的偏好。今人喜欢说“专业对口”,往往误将“上大学”理解为“找职业”;一些中国大学也就顺水推舟,将自己变成“职业培训学校”。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不少热门院系的课程设计过于实用化;很多技术活儿,上岗前培训三个月足矣,不值得为其耗费四年时光。相反,像中文系的学生,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对学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门,不一定马上派上用场,但学了不会白学,终归会有用的。

2、比人文学更容易受冲击的是工程技术

羊城晚报:您在2000年就写了《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一文,而且里边有特别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现在DeepSeek、ChatGPT的发展有没有超出您当时对技术的预判或想象?

陈平原:从当年我谈数码时代到现在,中间已经跨越了1/4个世纪,变化太大了。当初只是一个数据库的问题,今天的DeepSeek、ChatGPT造成的冲击比那时大得多。我前一阵子用同样的资料、同样的题目来对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几款大模型进行测试,结果确实是DeepSeek的写作能力最强。但是它存在胡编乱造的情况,我的几位在大学教书的“老学生”也向我反映,使用AI 辅助写作的话,后期要逐一审查核实资料,花费的时间很多。对此,我建议能否为同一个模型设置两种输出制式,一种讲求启发性和想象力,一种讲求准确性和可靠性,就好比手机拍照有原相机拍摄和美颜拍摄功能一样。

羊城晚报:多年来,您一直呼吁“我们要反省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当前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文教育,这是否和您之前呼吁的观点、理念不谋而合?

陈平原:今天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冲击,对人文学者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反省整个教育宗旨、教学方式、教材编写、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机会。所以我说各个大学都应该开人工智能的课,因为这样才能消除恐惧或迷信。北大从这个学期开始,为文科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目前是选修,日后可能改必修

当下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很多高校都必须调整,这个调整大家以为是人文学科的事,其实涉及所有学科。我所接触的工程类的教授和学生,他们更慌张。凭我的直觉,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来对所有的专业都会造成某种影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大学急着要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比人文学更容易受冲击的是工程技术。诸位看到了某某大学取消了多少文科专业,但你没注意到这两年取消了多少工程方面的专业,比文科的多。

我更愿意相信,一千年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大学”,进入AI时代,仍会继续发挥持续、持久且巨大的作用。只不过技术迭代神速,世界日新月异,大学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宗旨、学科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培养目标。

3、这一代年轻人的困惑与幸运

羊城晚报:您带了这么多学生,和他们关系如何?

陈平原:我年纪最大的学生也将近六十岁了,大多在大学里任教。我们经常说师生要打成一片,这在师生关系和谐、学术进展顺利的情况下没有问题。但一旦出现巨大挫折,或者学生和老师意见明显分歧的时候,老师就很难再指导或扭转了。因此在学期间,老师需要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威严,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需要清晰明确。毕业了之后,师生可以是朋友,也都是同一时代的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羊城晚报:关于读书的方法和经验,您有什么和年轻人分享的吗?

陈平原:今天大部分人都只是碎片化的阅读,精读深读变得非常难得。但是劝学并不能解决问题,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需要回避的陷阱,道理摆在那里,但是大家未必能接受。因此我更倾向于年轻人直接和现实人生对话,历经种种沧桑之后,自然会有所得、有所悟。

羊城晚报:您之前有文章提到过中国大学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繁忙。您怎么看待学生的这种状态?

陈平原:学生们都在为提高绩点拼命内卷,每门课都必须修到高分。保研的时候,绩点竞争都要精确到零点几的程度。某种程度上,绩点制度在将大学降为了中学。以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趣味来选择课程,现在很多学生为了更高的绩点而选择那些不喜欢的“水课”。

我在今年第一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一流大学的责任与目标》,建议“放松绩点管理,或将其与评奖、研究生推免等脱钩”。北京大学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酝酿出台新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前几天教务部及研究生院都在征求意见。学校会尽可能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和空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包括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无效内卷的压力。

羊城晚报:您和年轻学生接触很多,觉得这一代年轻人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陈平原:和我们那一代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困惑比我们大得多。我们七七级情况比较特殊,也没有就业压力。只要真的好好学习,在各行各业都会有很好的前途。但现在的学生即便学得好,不见得就一定有好的出路。各名校的博士生,他们不光有学业的压力、发表的压力,就业和生存的压力一样让他们焦头烂额。

兴趣、能力、机遇,三者构成影响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有一点略感欣慰,我们那一代人很多都是从农村里挣扎出来的,肩负着很重的负担,乃至是整个家族的希望所在;而现在的学生,他们的上一辈已经为他们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保障,因此在专业选择上有更多自由,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兴趣去选择未来的职业和发展道路,这是比我们那一代人幸运的地方。

图片

4、人生的乐趣包括它的不完美和缺憾

羊城晚报:您和夏晓虹教授是北大著名的学术伉俪,你们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不同?

陈平原:夏老师讲课的声音效果比我好,她不需要用力,富有磁性的声音就很有穿透力。我讲课的声音效果要逊色好几分,我的老学生和我开玩笑,说让我去中央音乐学院训练一下发声。我的朋友钱理群曾经带着学生,诵读鲁迅的《野草》,读完之后,学生们都热泪盈眶。因为他有表演的欲望和能力,也有富有磁性的声音条件,而我没有。

羊城晚报:此前你们决定将家中藏书陆续捐给首图,一段记者探访你们家书房的视频全网刷屏。当时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吗?

陈平原:其实我们的书房已经被媒体拍过好几次了,但都没有这次影响这么大。我分析,除了捐书的由头,再就是这次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良好的互动。视觉语言确实比较有冲击力,纯粹报纸面对这类短视频,也有相形见绌的时候。但是短视频也需要好的文字记者来跟进、把握。因为专业的文字记者,对人物的理解、对文化精神的把握以及提问的角度都会比较好,这对视频制作的影响很大

羊城晚报:很多人都羡慕你们的相处状态,平时您外出讲座,夏老师都会同行吗?

陈平原:以前大多一起走,我开讲座,她也开一个。现在她更喜欢旅游,我去讲座,她就自己出去逛。她这个人其实比较“懒散”,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很多年前,我给她的著作《诗界十记》写的小引里,就提到她平生有三大嗜好:集邮、旅游、看电影。现在舍弃集邮和看电影,业余爱好就剩下旅游了。

羊城晚报:说到旅游,现在最热的景区之一可能就是您的家乡潮州古城了,尤其是春节期间,人多到走不动路。

陈平原:确实有点夸张。我一般春节很少回家乡,因为整个古城里都是来旅游的人,非常拥挤。不过潮州古城保护得很不错,很多文化资源都保留下来了。熬过了盲目开发的商业化大潮,古城潮州能有今天其实很不容易,保住这个家底以后,有可能在一个新的时代,不仅发展旅游业,而且成为一种值得大家羡慕与追怀的生活方式。

羊城晚报:如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可以直接植入芯片,在脑海里就完成全部检索,不用再借助任何软件,你愿意吗?

陈平原:肯定是不愿意的。之前我在文章里提到,朋友的孩子复习考试很辛苦,他就最希望技术能够实现把芯片植入大脑,那样自己就不用整天熬夜苦读,只需定期更新芯片就好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举一个例子,如果日常生活里你只要定时吃营养素、输入营养液,就能维持生命需要,你会愿意吗?人生的乐趣包括了它的不完美,包括了进食过程中享受到的美味。所以人的血肉、情感、理想、欲望、遗憾,乃至人的缺点,这些都是值得保留的。对人生标准化的芯片设置,绝非人类的未来。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何文涛  实习生 胡思婷
图、视频/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宋金峪 邓鼎园
剪辑/羊城晚报记者 周敬雅
出品/花地有声工作室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9
不肝不氪,武将招降+养成!经典三国,全靠智商策略获胜!
广告三国群英传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