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算法狂风,吹不灭创作者灵魂的篝火
作者 | 任林举
一件新鲜事突然落地,总要在人群中引起或短暂或长久的反响,有时,事体重大或不可回避,所引起的就不是简单的反响,而是激烈的震荡。
AI的落地,显然是一件大事。从2023年ChatGPT发布之后,AI的热度骤然升高,紧接着国内相继出现了讯飞星火、文小言、通义千问、豆包等AI模型。一直到DeepSeek发布,AI成了下至懵懂小童上到八十老翁必须面对的新生事物。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AI不仅与自己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而且很可能会冲击、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
因为我平时接触的人多在文学艺术界,扩大一点说,在文字领域,所以耳濡目染、所闻所知都是AI给文字操作者、从业者带来的影响:探究、猜测、思考、议论,甚至忧虑和恐慌。有人表现得很悲观,觉得自己的文字生涯已经受到AI的威胁,搞不好就要被取而代之;也有人并没有这样的忧虑,而觉得AI是件好玩的事情,于是便第一时间拥抱了AI,兴高采烈利用AI去做各种事情,从而体会AI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
有人用AI生成了卡通画,有人用AI生成了国画和油画,有人用AI搜索、查询各种各样的资料……这些暂且不说,单说文字。有人用AI写出了并不平庸的诗歌,包括现代诗和古体诗;有人用AI写出了看起来虽然空泛但没有啥漏洞的文学评论;有人用AI写出了新闻综述;有人用AI写出了平铺直叙的游记;有人写出了网络小说;有人写出了学习笔记和发言稿;有人写出了总结材料……
我也试着用AI写了几种文稿,以验证AI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我还用它写过关于我自己和别人文学作品的评论。如果仅从文字本身说,逻辑、高度和行文都没有毛病,我觉得比平时开研讨会不曾读作品就发言的评论者要强,但只要读过原作,却会发现,有很多地方是对不上辙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稿子,只要把书名和作者名改换一下,拿到哪个研讨会上都可以一念。如果不想让别人看破,还需要做大量的改动和添加。我也让AI写过某个会议上的发言稿,因为会议本身就没有太特殊的内容,倒觉得AI写出的材料比我自己挖空心思写出来的要全面、顺畅,有“高度”。我试着让AI写过散文,但写出来后却是一篇类似流水账的记游文字,再给AI一个“深邃一点”和“文学性强一点”等指令,它却写出一篇类似演讲稿的东西。倒是让AI写诗,特别是古体诗,比某些作品要靠谱很多。除这些之外,我还做过不少其他方面的尝试,基本上在AI还没有得到充分训练之际,有了一些粗浅的心得。
初时,目睹AI以短时间输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速度拿出一个个像模像样的文本,内心也有些恐慌,一旦这东西能达到人类的思想高度或写作水平,不用比别的,只比这个速度和效率,就足以把人类踢到“废物”行列。更何况在某些情况下,对文本品质的评判标准弹性极大,更可以给AI腾出一些施展空间。但回过头来盘点一下AI作文的底层逻辑,或可稍稍释怀。毕竟,AI所依凭的一切,仍然是人类输入到网络上的那些东西。暂时,还只能是基于已有信息的物理整合,而人类思想、情感、境界等高级精神活动都归属于化学反应。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用AI生成的文字,还不能叫创作,它只是依赖数据、逻辑和结构训练,“组织”了某个文本,就像我们可以说“公文写作”,而不能说“公文创作”。公文依据的是已有事实,AI依据的是已有数据和文字。人类创作的本质是将无序的、不可控的生命体验提炼为有序的艺术表达;AI写作的本质是将人类输送到网上的艺术表达组合成另外一种形式或样貌的艺术表达,并不具有原创性。AI可以做到文本形式甚至语感上的圆融完美,却难以在内涵上、气韵上透出生命的温度和质感。我们永远都不能指望靠算法能算出《荷马史诗》的恢宏、《红楼梦》的细腻、《百年孤独》的深邃和《变形记》的荒诞。
AI可以完美复制十四行诗的格律,却无法理解济慈在《夜莺颂》中交织着肺结核痛苦的欢愉;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生成百万字的言情小说,却永远体会不到杜拉斯倾注在《情人》中的温情和潮湿的记忆。它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总结“痛苦”或“快乐”的300种写法,不通过人类的传达,却无法体验一根针真正刺入皮肤的抽搐。它可以统计爱情小说的50种套路,但永远不知道初吻时舌尖上的甜蜜和心房的颤抖。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密码是任何时候AI都算不出来的。
只要人类还在为清晨的露珠感动,为暮年的孤独战栗,为存在的意义困惑;只要我们的基因里还刻着祖先围坐篝火讲故事时留下的集体记忆,文学这堆灵魂的篝火就永远不会熄灭——不仅如此,还会在算法的狂风中燃烧得更加明亮。因为真正的文学从不是词语的堆砌,而是生命向宇宙发出的回声,而回声里永远回荡着创作者的心跳。
然而,不得不承认,在一些领域里,AI还是优于人类的。特别在知识面、知识量和运算、整合速度上,任何人类都无法与一个大模型相比。我们看一辈子书也看不完一个图书馆,AI可能几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里,就能存储一个大型图书馆,不但储存,还能牢记,不但牢记,还能灵活翻检、运用。这能耐,又岂是人类可比?综合考量AI的强大功能,在未来的某些领域,AI完全可以取代人类,甚至要比人类做得好过千倍万倍。比如说,工作信息、工作总结、学习心得、标准合同、打油诗、没有新意和独创的文学作品、没有真知灼见的文学评论、没有新理论观点的论文等,都可以用AI来完成。至于文字从业人员嘛,要么是利用AI的高手,要么是AI无法取代的思想、文学精英,其他人员似乎都有被取代的可能。
也许,事情并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糟糕。即便有一些人被AI取代了,也会找到AI取代不了的事情去做。过去一些看似复杂的事情,变成了不用人类用心、用脑的简单事情,人类可以腾出精力和智力去做AI无法完成的事情。终究AI是一被造之物,它永远也取代不了它的创造者,最终,AI发展成为人类最得力的助手,成为人类的外脑和第二双手。只不过到那时,社会结构必然要有一个革命性的重构,社会分工也将有一次革命性的重整和分类。
任林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主要从事报告文学、散文及文学评论的创作。著有《玉米大地》《粮道》《时间的形态》《此心此念》《虎啸》《出泥淖记》《江如练》等。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三毛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更多精彩内容,继续读~
02
流汗的写作
作者:余同友
03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作者:曹永胜
04
写出有“人味”的文字
作者:周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