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1

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深海科技行业观察:战略地位提升驱动产业新机遇;核心装备技术突破加速资源开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范畴,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标志着深海科技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推动深海科技安全健康发展,并强调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陆地与近海资源开发趋于饱和的背景下,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储备价值凸显,海洋经济正加速向深水领域延伸。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占GDP比重8%,其中船舶工业同比增长15%,海工装备增速达9%,成为推动海洋经济的关键动力。

政策驱动与资源需求:深海科技站上战略新高地

政策密集落地,产业支持力度升级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以来,国家对深海科技的重视持续深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福建、上海、青岛等地随后出台配套政策,围绕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技术研发补贴、装备制造升级等领域提供支持。政策导向下,深海科技与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深海资源储备丰富,开发需求迫切

深海(水深超1000米)占据地球70%以上的地理空间,蕴藏油气、矿产及生物资源。以油气资源为例,2023年全球70%-80%的新发现油气田位于海洋区域,其中深水区占比达2/3。深海石油开发成本(43美元/桶)已接近中东陆上油田水平,经济性显著提升。此外,多金属结核、可燃冰等深海矿产及基因资源,成为陆上资源缺口的重要补充。随着浅海资源开发趋近饱和,深海资源开发成为必然选择。

海洋经济向深拓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其中船舶工业、海工装备等细分领域增速领跑。深海资源勘探、开采及储运需求的增长,直接拉动核心装备需求。例如,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等高端装备市场空间加速释放,深海机器人、水下阀门等配套设备技术门槛和附加值同步提升。

技术突破与装备升级:深海开发进入快车道

技术复杂性与军民融合特征显著

深海科技涉及海洋工程、材料科学、通信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度极高。以水下通信为例,深海环境对信号传输稳定性、设备耐压性提出严苛要求,相关技术兼具民用资源开发与军事安防双重属性。载人/无人潜航器、深海探测设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变量。

装备国产化与高端化并行

当前,我国在FPSO、钻井平台等核心装备领域已实现国产化突破,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FPSO核心屏障模块、水下阀门等关键部件逐步摆脱进口依赖。深海机器人、科考船等特种装备的研发投入加大,推动深海资源勘探效率提升。政策支持下,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例如绿色甲醇燃料加注技术、数字化运维系统的应用,进一步降低深海开发成本。

全球竞争加剧,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国际层面,深海资源开发竞争日趋激烈。美国近期试图通过政策限制中国船舶运营,但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集装箱船、散货船分别占据全球81%和75%的市场份额,产业链优势显著。国内企业通过整合研发、制造、服务环节,形成从装备设计到资源开采的完整链条。例如,深海锻件、系泊链等基础材料技术的突破,为装备制造提供强支撑,推动全产业链竞争力提升。

深海科技的战略地位提升,标志着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型。在政策、资源、技术三重驱动下,深海装备制造与配套技术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推动我国在全球深海资源开发格局中占据更核心地位。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