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新闻:
一种新兴的新闻透明度实践
20世纪初以来,西方新闻行业开始推崇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独立、公正。然而,客观性规范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被认为无法充分应对虚假平衡等复杂问题。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提倡新闻透明度,通过披露新闻生产的动机与过程,来增强新闻可信度。2025年第2期的《新闻实践》(Journalistic Practice)刊登了一篇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兴的新闻透明度实践——脚注新闻(Footnote Journalism),即在新闻内容中以类似学术引用的方式标注来源,来增强新闻的透明度。
论文选取了德国三家发布脚注新闻的媒体,对相关新闻内容和脚注引用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健康类、经济类和气候类报道是脚注新闻最常见的主题,学术论文、政府文件、商业报告和其他新闻报道是最主要的脚注来源。论文也指出,尽管学术论文是重要来源,但这类来源的可访问性较低,这可能与论文付费墙有关。
研究指出,脚注新闻通过提供详细的引用信息,使受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新闻来源和论据依据。这种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公众更理性地评估新闻内容,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论文建议未来的新闻实践可以与学术界进行更紧密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新闻质量,还能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文献来源:WEHDEN L O, UTH B, VON DEN DRIESCH L, ENGELKE K M, & SPRINGER N. Transitioning to Transparency: Footnote Journalism as a Novel Journalistic Practice[J]. Journalism Practice, 2025(2): 1–21.
低调参与:
新闻用户如何以及为何
限制公开表达
数字媒体环境为用户与新闻内容互动(如评论、分享、点赞)提供了各种机会,然而,相当一部分用户却有意避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线上互动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发表在2025年第1期《计算机中介传播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一篇文章专门探讨了“新闻参与可见性”(news engagement visibility)。“新闻参与可见性”指的是用户与新闻内容互动时,其行为被他人观察到的程度。研究基于隐私计算理论(Privacy Calculus Theory),结合对相关用户的深度访谈,着重考察了用户如何以及为何限制其新闻参与可见性。
研究发现,用户限制新闻参与可见性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减少表达量,即用户选择不发表或极少公开发表言论。例如,部分受访者仅对特定事件发表评论,大部分时间则保持沉默。二是选择更私密的表达空间。用户将互动转移到更封闭的渠道(如私聊、群组)。例如,通过WhatsApp群组讨论敏感话题,或在Messenger中与亲友一对一交流,避免在公开平台上的争议。三是采用更封闭的表达类型。用户倾向于选择无需文字输入的互动形式(如点赞、表情符号),而非开放式评论或原创内容。例如,用“点赞”隐晦表达立场,避免因文字引发冲突。
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四P框架”(four P’s framework)来解释用户限制新闻参与可见性的原因:保护(Protection)——用户为避免职业风险、人际关系受损或网络暴力而限制可见性;无意义(Pointlessness)——用户认为某些公开互动徒劳无功,可能招致非理性反驳或助长虚假信息传播;个性(Personality)——用户的性格特征会影响新闻参与可见性,如冲突回避型人格驱动用户减少互动;特定性(Particularity)——用户根据特定对象或群体定制互动内容,例如,仅向兴趣相投的亲友分享特定新闻,或在不同群组中讨论不同议题,以维持精准的信息传递。
研究揭示了新闻参与不仅是行为选择,更是可见性边界的管理,这表明,数字时代的新闻参与不仅是“是否互动”,更是“如何可见”的策略选择,这为理解公众表达与民主话语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此外,平台也可通过优化安全策略、促进有意义的互动(如引入记者对话)来提升用户参与。
文献来源:TENENBOIM O. Under-the-Radar Engagement: How and Why News Users Limit Their Public Expression[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25, 30(1): 1-12.
高质量社交对话
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实验法探讨社交互动内容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表在2025年第3期《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Research)中的一篇文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文章指出,社交互动的频率和质量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基于“沟通联结归属理论”(Communicate Bond Belong Theory),研究团队通过三项实验,确定了八种社交行为和对话类型,包括叙旧(Catching up)、有意义的对话(Meaningful talk)、开玩笑(Joking around)、通过短信问候(Checking in through text)、表达关心(Show care)、倾听(Listen)、重视他人及其意见(Value others and their opinions)、真诚赞美(Sincere compliments)。
“沟通联结归属理论”指出,人类进化形成的归属需求驱动个体通过高质量互动建立亲密关系,从而提升幸福感。在三项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沟通行为组或控制组,然后在一天结束时测量压力、焦虑、孤独感、社会连接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与控制组相比,参与特定沟通行为的组别在一天结束时报告了更高的幸福感,表现为压力、焦虑减少,社会联结感增强。
研究结论表明,即使是一次简单的社交行为,如与朋友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对话或表达关心,也能显著提升当天的幸福感。互动频率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一天内多次高质量互动会进一步减少孤独感,提升积极情绪和当日生活满意度,且面对面交流效果更显著。八类沟通行为均有效,未发现某一行为明显优于其他,提示多种高质量互动方式均可满足归属需求。这些发现为“沟通联结归属理论”提供了实验支持,强调了高质量社交对话在满足归属需求和提升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
文献来源:HALL J A, HOLMSTROM A J, PENNINGTON N, et al. Quality Conversation Can Increase Daily Well-Being[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25, 52(3): 291-315.
情感传染:
网络博主如何通过情感表达
与粉丝进行互动
已有研究表明,网络意见领袖可以有效影响粉丝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并在互动中受到粉丝的反向影响。2025年第2期的《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抖音博主如何通过情感表达与粉丝进行互动,并与粉丝建立社交支持关系。
论文选择了41名患有抑郁症的抖音博主,收集了他们发布的254个关于抑郁症的自传体视频及其4504条评论。论文对每一条视频的情感表达基调和社交支持类型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了用户评论的情感倾向和自我披露类型。研究发现,在网络博主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着“情感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现象:当博主在视频中表达积极情感时,粉丝更有可能分享自己的积极经历或应对抑郁症的策略,同时粉丝也会反馈更多的情感性支持。论文认为,视频博主在一定程度上与粉丝建立了互惠性的社交关系,在向粉丝提供社交支持的同时,也获得了粉丝的回报。
论文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感传染理论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同时也建议社交媒体平台引入隐私保护和情感支持引导等功能,从而促进健康的网络互动环节。
文献来源:LI J, PU Y, WANG N, & TANG L. Exploring Emotional Contagion and Reciprocity Between Social Media Influencers and Followers: A Content Analysis of Autobiographic Content About Depression and Comments on Douyin[J].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2025(2):1–20.
台前幕后:
电视新闻主播如何使用TikTok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新闻行业逐渐将其整合到日常工作中。新闻从业者不再仅仅通过传统媒体发布新闻,而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建立更直接的联系。2025年第2期的《广播与电子媒介杂志》(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美国的电视新闻主播在TikTok上的角色定位和实践表现。
论文基于角色感知理论,选择了美国电视新闻主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来提炼他们在TikTok上的角色表现和动机。研究发现,主播们在TikTok上发布的新闻内容非常少,更多发布“幕后”(behind-the-scenes, BTS)风格的内容,如“一天的生活”、工作日常、直播花絮等。在角色定位上,主播们表示使用TikTok的主要动机是展示自己是“真实的人”,希望通过策略性的亲密感和真实性来吸引观众。主播们还承认,TikTok的平台逻辑(如短视频、垂直视频、娱乐性内容)对他们的内容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他们会根据TikTok的受众特点和平台逻辑调整内容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新闻价值观中的“严肃新闻”有所差异。
论文建议在未来扩大样本范围,包括其他类型的记者以及不同国家的记者。此外,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新闻从业者在社交平台的角色认知如何影响公众对新闻的认知。
文献来源:MILLER K C, & MADDOX J. On Air and on TikTok: How Broadcast Journalists Use the Growing Social Media Site[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2025(2):1–15.
“冻结的话语”:
截图可能阻碍社交媒体去极化进程
社交媒体在情感极化中扮演复杂角色,虽然一些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可能加剧网民的情感极化,但也有研究认为通过促进公共讨论,社交媒体具有减少情感极化或去极化(Depolarization)的潜力。发表在2025年第2期《信息、传播与社会》(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的一篇文章就考察了在外部威胁情境下,社交媒体是否有助于减少极化。
研究之所以看重外部威胁情境这一变量,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外部威胁情境,如安全威胁或健康危机,可能促进社会团结,减少极化。然而,研究发现,在巴以冲突案例中,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去极化趋势。通过分析1670条相关推文,研究揭示了阻碍去极化的机制,特别是截图功能如何成为去极化的障碍。
截图功能通过将过去的极化言论重新引入当前对话,固化个体在过去某个极化时刻的态度和情感,从而“冻结”讨论,阻碍人们态度的转变和去极化过程。具体而言,去极化通常需要一种能够修正和改变态度的环境。然而,截图却有助于创造一种静态和固定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过去的态度可以被反复提及和回忆。截图创建的过去和现在的二元对立也没有显示中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用户会由此认为新推文中呈现的态度转变毫无根据,不值得信赖。此外,截图还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和强化群体内纽带,进一步加剧群体间敌意。因此,数字环境中,截图功能可能成为社交媒体去极化的障碍,这提醒人们要审慎地发布推文,警惕推文被截屏保存并被不当传播的负面效果。
文献来源:HAREL T O. Frozen Discourse: How Screenshots Hinder Depolarization on Social Media[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5, 28(2): 239-257.
国际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