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莫洛伊(Joe Molloy)是个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政治背景,也没当过什么大官。但在2025年,他却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西雅图一处无家可归者帐篷营地,宣布要竞选市长。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离谱,甚至让人觉得荒唐,但背后却是西雅图住房危机和无家可归者困境的真实写照。
莫洛伊是谁?一个从街头走来的候选人
莫洛伊今年36岁,出生在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Dearborn),大学读的是公共管理专业,后来在威斯康星州干过一阵子房地产。2019年,他搬到西雅图,本来是想在这座充满机会的城市闯出一片天。可惜,新冠疫情来了,他丢了工作,连房子也保不住,最后被房东赶了出来。2024年初,他带着仅剩的行李,住进了西雅图一个叫“Tent City 3”的帐篷营地。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就跟街头连在了一起。
36 岁的乔·莫洛伊正在竞选西雅图市长,他目前住在帐篷里。
住进帐篷后,莫洛伊学会了怎么在街头生存。他从其他无家可归者那里知道了哪里有免费食物,哪家机构提供洗澡的地方。他每天睡在一张简易折叠床上,外面是西雅图常年的阴雨,冬天温度还常跌到零下6摄氏度以下。这样的日子不好过,但他却说:“我从没想过要放弃。我看到身边的人跟我一样苦,我就觉得,总得有人站出来做点什么。”
于是,他就这么从帐篷里开始了竞选。他没有豪华的竞选办公室,也没有大笔捐款,就靠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拉选票。他的竞选口号很简单:“直面危机,改变西雅图。”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亲身经历过无家可归的苦,知道那些政策对街头的人到底有没有用。
莫洛伊的目标是挑战现任市长布鲁斯·哈雷尔(Bruce Harrell)。他觉得哈雷尔上台后,西雅图的无家可归问题非但没解决,反而更糟了。他跟《卫报》记者说:“哈雷尔在的时候,扫荡营地的次数多了,街头死的人也多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社会问题,是人道主义危机。”
西雅图的无家可归者:触目惊心的数字
要理解莫洛伊为什么这么愤怒,得先看看西雅图无家可归者的现状。这座城市人口也就75万,但无家可归者数量却高得吓人。根据2025年初的“即时统计”(Point-in-Time Count),西雅图有1.6万人无家可归,在全美排第四,仅次于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比起2022年,这个数字涨了23%。也就是说,每47个西雅图人里,就有一个没地方住。
西雅图市中心附近,无家可归者聚集的营地,被称为“树线(Treeline)”
这些人不全是懒汉或者瘾君子。很多人跟莫洛伊一样,是疫情期间丢了工作、付不起房租才流落街头的。西雅图的房价和租金这些年一直在涨,根据“Apartment List”2025年3月的报告,这里的租金中位数已经冲到2026美元一个月,比去年同期涨了1.9%。对低收入者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更别提买房了——一套普通的独栋房,均价早就超过百万美元。
街头的生活有多惨?看看数据就知道了。2022年,国王县(西雅图所在的县)有309名无家可归者死亡,创下历史纪录,比前一年暴涨65%。其中一半以上死于芬太尼相关的过量吸毒。到2023年,这个数字更飙升到1339人,虽然2024年有所下降,但依然触目惊心。这些人不是死于饥饿,就是冻死、病死,或者被毒品带走。莫洛伊提到,他住的营地里,几乎每周都能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
营地里的条件也好不到哪去。帐篷挤在一起,外面是泥泞的地面,里面只有最基本的睡袋和取暖器。卫生问题更是头疼——没有足够的厕所和洗澡设施,很多人只能忍着。2023年,市政府扫荡了上百次营地,把帐篷和个人物品全清走,但没给这些人提供像样的替代方案。结果呢?他们只能换个地方再搭帐篷,继续过着看不到头的日子。
莫洛伊的竞选计划
莫洛伊的竞选纲领很吸引眼球。他支持“西雅图团结预算”(Seattle Solidarity Budget),这是当地草根组织推的一套进步政策,包括保障医疗、提供廉价住房、提高最低工资等。他觉得,解决无家可归问题,不能光靠建几个临时庇护所,而是得从根本上让人有地方住,还得有后续支持。比如,他提到研究表明,“住房优先”(Housing First)的模式最有效——先给人房子,再慢慢解决工作和健康问题,而不是反过来。
他还批评现在的体系有漏洞。政府给住房供应商拨款,但这些机构却靠低收入人群的持续存在来维持运转。“这是在故意让问题拖下去,”他说,“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过渡和预防上。”这话听着有道理,可他没啥具体执行方案,也没说钱从哪来。毕竟,西雅图每年花在无家可归问题上的预算已经超过1亿美元,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莫洛伊承认自己没啥管理经验,但他觉得自己有的是开放的心态和对问题的理解。“我不是觉得自己啥都知道,”他说,“但我相信西雅图有的是专家和能干的人,只要市长愿意合作,事情就能办成。”这话听着挺谦虚,可现实是,管理一个大城市光靠热情远远不够。
西雅图市中心
现任市长哈雷尔当然不服气。他的办公室反驳说,莫洛伊就是在胡说八道。哈雷尔2019年上台后,组建了一个专门小组,整合了十几个部门的资源,三年里建了5161套廉租房,还提供了上千个庇护所名额。毒品问题上,他们也下了功夫,比如增加了戒毒床位,还让急救人员带上丁丙诺啡(一种治疗鸦片类药物过量的药),结果2024年西雅图的过量死亡人数降了25%。
哈雷尔的团队还说,莫洛伊光会喊口号,没真本事。“市长是用行动解决问题的,不是光靠讲故事,”他们的声明里写道。这话有点刺,但也点出了莫洛伊的软肋——他再有同理心,也得拿出让人信服的办法才行。
西雅图大学的萨拉·兰金(Sara Rankin)博士是研究无家可归问题的专家。她直言不讳地说,这问题归根结底是住房市场惹的祸。“房价涨得太快,便宜房子又不够,这是主因。”她觉得,市政府虽然投了点钱建永久性支持住房,但还是太少,更多精力花在了应急措施上,比如建临时庇护所。“无家可归是政策选择的结果,”她说,“我们明明知道啥能解决问题,但老选那些没用的办法。”
她这话跟莫洛伊的观点挺像,但她没说支持谁。她还提到,扫荡营地这种做法只会让事情更糟。2023年,西雅图的营地清扫次数翻了三倍,可无家可归的人数还是没降。那些被赶走的人,行李没了,帐篷没了,只能更落魄地流浪。
莫洛伊能赢吗?
今年的市长选举定在11月,8月先有个初选。除了莫洛伊,还有几个候选人,比如交通活动家凯蒂·威尔逊(Katie Wilson)、商人瑞秋·萨维奇(Rachael Savage)等人。竞争挺激烈,莫洛伊想脱颖而出不容易。他的故事确实感人,但他能不能把选民的同情转化成选票,还是个大问号。
西雅图的选民很复杂。有钱人关心治安和税收,中产阶级烦房价和生活成本,低收入者则想要实实在在的帮助。莫洛伊的经历能打动后一拨人,可前两拨人可能会觉得他太理想化,没啥实际能力。加上他没政治背景,组织能力和资金也有限,想赢真的很难。
住在“Treeline”营地的一个叫詹姆斯的男人说:“我在这儿住了两年,没人管我们。政府来清场,东西全扔了,可第二天我们还得回来。”他听说莫洛伊的事,苦笑了一下:“他要是真能干点啥,我支持他。可我怕他也就是嘴上说说。”
另一个叫玛丽的女人更直接:“帐篷里冷得要死,吃的也不够。我不关心谁当市长,我只想有个地方睡。”这话听着心酸,但也挺现实——对很多人来说,政治离他们太远,活下去才是头等大事。
莫洛伊从帐篷里竞选市长,乍一看挺荒唐。可这荒唐背后,是西雅图无家可归者日复一日的挣扎,是住房危机和政策失灵的缩影。他可能赢不了,但他把这个问题摆上了台面,让人没法再装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