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4

评论

25

3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东南大学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3月26日,现代快报记者从东南大学获悉,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Biomaterials》在线发表了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梁高林教授、王睿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微酸以及磷酸酶触发前药在细胞膜表面的释放与捕获用以增强癌症化疗。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释放与捕获”新型药物递送策略,可以将化疗药物“锁定”在肿瘤部位,使其长时间发挥作用。该策略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显著提升了化疗效果。  

图片

图片来源:东大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

化疗是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但传统的小分子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的靶向性,往往在全身扩散,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伤害健康细胞,副作用严重。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希望将化疗药物更精准地递送至肿瘤病灶。

然而,这些纳米载体常常因无法与肿瘤细胞有效结合而从肿瘤组织中“漏走”,导致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实际滞留时间很短,靶向效率不理想。

如何让运送到肿瘤病灶的药物“留得住、作用久”一直是纳米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和酶双重响应的纳米药物。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包含化疗药物喜树碱的多肽前药,以及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

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肿瘤独特的生理环境来实现“释放与捕获”:当这种纳米药物经尾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富集到肿瘤部位。

首先,肿瘤微酸性的环境触发纳米载体释放出前药分子。随后,在肿瘤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这些释放的前药迅速发生酶触发的自组装,在细胞膜上原位形成水凝胶,犹如给肿瘤细胞表面涂上一层“黏胶”。这一水凝胶网络将附近的纳米载体牢牢“捕获”在癌细胞膜上,不让它们再逃离肿瘤组织。

接下来,剩余的前药分子会缓慢地从纳米载体中持续释放,并逐渐进入癌细胞内部。在细胞内,前药又在细胞内羧酸酯酶的作用下分解释放出活性化疗药物喜树碱(见下图)。细胞和动物实验表明,纳米药物可以有效靶向病灶部位并长时间滞留,显著提高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这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策略有望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朱亮熹。王睿研究员和梁高林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