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刘兴亮 | 人类需要知道哪些内容是AI创作的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44字,阅读需7分钟

1.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广泛,包括文本生成、图像、音频和视频制作等。

2.然而,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关于是否需要明确区分哪些内容是由AI创作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3.国际学术界有一种判断学术水平的通行惯例,即一个人的著作的「被引用次数」。

4.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能缩短索引时间、增加研究宽度与广度,但无法替代科研人员完成研究工作。

5.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聚焦于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珍视人类的创造力,确保创作在真实性、伦理性和艺术性方面保持应有的标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01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AI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肉眼可见的广泛,涵盖了从文本生成到图像、音频和视频制作等多个方面。

AI驱动的写作工具能够高效地生成文章、博客和营销文案,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甚至在图像和视频领域,AI技术使自动生成、自动剪辑、特效推荐等功能成为可能,提升了作品质量,并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

然而,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关于是否需要明确区分哪些内容是由AI创作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02

国际上,学术界有一种判断学术水平的通行惯例,即一个人的著作的「被引用次数」。如果某人的论文被其他同行研究者引用次数越多,则表明其著作与思想的影响越大。

「被引用次数」就超出了「发表次数」所能代表的浅层意义,尤其是在学术腐败的地区,花钱买版面的滥竽充数者不胜枚举,败坏了学术环境,降低了行业水平,也影响了其承继与发展的秩序。

但是,无论谁「引用」他人的著作中的原文,往往会择其良言而用,作者当然希望这些金枝玉叶能提升自己文章的价值,不会随便什么地摊货都往里塞。

专业学术文章都会在文末「注释」,标明引用内容的出处,这是不容懈怠的。与这类注释相关的另一项工作就是「考据」,在古代是一项苦功夫,许多思想大家,终其一生不过能「考」数本书,对其中的要义是否确证仍不能百分百保证。

要想弄清楚《资治通鉴》内容的全部脉络,对普通学者而言,简直就是浩如烟海的工作,需要通读宋代以前的几乎一切著作。

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形势发生了根本逆转。一座「电子图书馆」可以轻易把中国古代的所有著作在短短数年内全部存储进去。

图片

无论阅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历史著作,还是欣赏《菜根谭》这样的小品文,遇到未解的人物、地名、古代用品、诗词等等,只需要搜索一下,迅速就知道其来源和释义了。

如果在科举时代,进京赶考的举人带着这样一部电子词典,进行「破题」,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作弊。

在当今时代,利用电子化的便利进行学术研究,不仅缩短了人们的索引时间,也增加了研究的宽度与广度,大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对那些敏锐地能够在更大的文献范围内寻找信息相关性的作者而言,这无疑是福音。

03

相应地,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爆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乃至科研教室的手机使用者,几乎都接触到了AI,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强大检索功能和解析能力,使用过后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因此,也有人开始担心人们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AI」造假,比如前一阵,中国就出台了有关规定,要求AI生产商对生成的内容进行标识,明确告诉人们这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能够判断和溯源。

图片

这既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AI进行换头像等侵犯肖像权等活动,也能对AI制作的内容进行「社会危害性」的监管。

过去孩子们的海量作业都是在「百度」指导下完成的,如今,作业固然比过去少了些,但用AI来写,比依靠搜索引擎更进步了,这倒是实现「双减」的一个办法。

然而,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回馈产生了疑惑,对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无法判断,进一步妨碍了教学的互动。尤其是最近文学诗词爱好者,用各种AI写作的古诗词,简直如李白杜甫再世,拿出来投给文学杂志,对编辑的理解和判断力简直是毁灭性打击。

04

我们真的需要知道哪些内容是AI创作的吗?如果不知道,是否会引发信息传递系统的混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问题?我觉得不至于。

过去,做研究,写论文,想要在文章中插入引用内容,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记忆力,能够适时地把合适的引句及时插入文中。

但是你能说一个正在描写春天的散文作者,在网上搜了几句关于「春天」的诗句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就否定他的文章的价值吗?这很难说,也许他的行文流畅,情真意切,细节深入,思路开阔,这些才是促成作品感动读者的主因。引用的诗句或许「锦上添花」,但不能说,它们决定了全文的高度。

即便到了AI时代也一样,人工智能是通过算法来叠加变量生产内容,只具备文学艺术领域的「匠气」,对不入流的作者而言或许有些吸引力,但终归不能进入「殿堂」。

进一步设想,倘若一部机器人写作的小说能够得到广泛的共鸣,那人类为什么要拒绝它,歧视它,给它贴上标签呢? 

无论谁写的,真正打动读者的还是「内容」,有时候我们甚至不记得作者是谁,但仍能记住一部作品中感人至深、启迪人生的内容。

05

正如开篇所说,AI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的数据抓取和数据解析能力的工具,对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它能够大大节约人们探颐索隐的时间,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相关信息。

图片

但是我们不要简单地误解为AI能够替代科研人员完成研究工作。这是不可能的。

人类的欲望和行为目标,永远掩盖在我们的身心之下,没有尽头。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都有继续发展的余地。而这一点——即引导社会发展的人的欲望所在,人工智能不具备。它只能在人的引导下,去帮助人类完成自身的工作目标。

无论在文艺领域,还是科研领域,AI都只能作为人的指令下的工具去协助人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并不是AI关注的点。AI只是代表了数理逻辑上的速度,并不输出具有明显偏向的价值,与价值相关联的只能是人。

如果再往极端里说,人工智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产物,就此而言,一切出自AI之手的作品,其根源仍在人那里。AI需要的数据,其算法逻辑,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工智能得以发挥的前提。

也许有的人需要知道自己面对的媒介是人还是机器创作的,这只是出于好奇或一种自我认证的辨别能力,至于眼前的媒介对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受众」意义上的影响,则是另一回事了。

06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将注意力聚焦于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而不是过分困扰于创作者的身份。

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可以辅助提升人类的创作效率,但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珍视人类的创造力,确保创作在真实性、伦理性和艺术性方面保持应有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