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0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惩罚性关税起,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陷入僵局已长达6个月之久。
随着摩擦持续升温,中方采取了精准反制与分化策略,不仅打击了支持关税的国家,还通过经济合作拉拢反对关税的国家,成功影响了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
而欧盟则频频派遣高官访华,希望缓和局势。
欧盟高官此行,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灵活且强势的中方。
中欧关系为何陷入僵局?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对欧洲传统汽车产业形成巨大竞争压力。
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盟传统汽车大国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享有政府补贴,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
因此,欧盟在2024年10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加征惩罚性关税,试图保护本地汽车产业。
尽管欧盟采取了统一关税政策,但成员国在投票时却表现出明显分歧。
根据数据显示,支持关税的国家仅有10个,反对和弃权的国家则达17个。
以法国为代表的支持者希望通过关税保护本地汽车产业不受冲击。
而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则认为持续对华强硬政策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选择反对或弃权。
中方反制与分化策略浮出水面
为了回应欧盟的不合理关税,中方针对支持关税政策的国家采取了精准反制措施。
例如,针对投下赞成票的法国,中方对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
法国白兰地产业作为其重要出口领域,直接受到这一措施的打击。
与此同时,中方采取了另一种策略:向反对或弃权国家提供更多经济合作机会。
例如,西班牙在2024年9月改变立场,公开宣布不支持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迅速获得中方的投资支持。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2025年,有中国企业计划向西班牙投资超过10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产业和绿色能源领域。
这不仅帮助西班牙重振工业竞争力,也让其在欧盟内部进一步拉开与支持关税国家的距离。
这种“一棒一糖”策略使欧盟内部的分裂更加明显,也让那些支持关税的国家陷入更大的压力。
欧洲高官访华,中方强势应对
为了缓和中欧经贸冲突,欧盟高官接连访华,但中方的态度却更为强硬。
3月21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洲汽车工业主席、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会谈。
王文涛明确表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是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受阻的核心问题,直接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这番表态让欧方意识到,要想缓和局势,必须在关税政策上做出调整。
与此同时,法国外长巴罗计划于近期访华,目的在于寻求缓解中国对白兰地产业的反制措施。
然而,据多方分析,中方并没有表现出“高抬贵手”的意图,法国想要完全解除经济压力,恐怕难以实现。
贸易摩擦中,合作仍是关键
尽管中欧之间的摩擦日益加剧,但双方仍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则为欧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与投资机会。
未来双方关系走向可能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首先是欧盟内部的分化加剧。
事实证明,支持关税的国家开始受到更大的经济压力,而反对关税的国家则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红利。
这种分裂可能继续加深,影响欧盟整体对华政策。
其次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优势。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已不可撼动。
欧盟若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其传统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市场冲击将更为严重。
事实上,中欧双方在新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通过利益交换找到新的平衡点,或许是解决当前摩擦的最佳路径。
结语
中欧贸易摩擦进入第六个月,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争端持续发酵。
欧盟高官频繁访华希望缓和紧张局势,但中方的强硬态度与灵活策略让欧方陷入更加复杂的困境。
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取决于欧盟能否调整内部分歧,与中国找到合作与竞争的最佳平衡点。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合作远比对抗更有意义。
参考资料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引多方反对--国际--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