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提振消费关键是要提升消费能力,减少消费者负担,其核心是促进增收。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马车。在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只有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进居民收入,从而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开宗明义提出要促进增收。中国尽管目前人均GDP达1.3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但中低收入群体仍占多数。特别是在近三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甚至在低于GDP增速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成为政府面临的艰巨挑战和全社会创新的方向。
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
《方案》指出,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其核心焦点是增收和减负。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中,《方案》提出了三条有效解决增收的路径:一是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二是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三是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不止如此,《方案》还提出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与消费能力保障,起到辅助增收作用。
首先,要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方案》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重点群体」就包括大学毕业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从教育抓起,首先要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不少大学已经针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在扩大相关专业。不仅如此,对于在岗人员也正加强培训,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在全员学习人工智能。《方案》明确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促进增收,就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而实现增收。
其次,促进增收还需要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不仅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方案》也明确提出要通过稳定股市来拓展财产性收入渠道。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稳定和提升股市,有助于促进居民增收。
《方案》提出,一是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二是实施长期资金入市,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等;三是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其中,强化市值管理,实际上就是提升股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机制及监管上减少割韭菜、防止硕鼠侵蚀财产也是重要的增收方案。对此《方案》还提出依法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等行动,这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发展,以及股市健康发展。而上市公司作为优质资产,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将优质上市公司留在股市并且规范运行是提振股市的关键所在。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再者,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中国目前乡村常住人口达4.6亿,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之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一方面来自土地上粮食作物等收入,这需要农业现代化促增收,并加大相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支持力度,确保农民种粮多得利,保障农民丰年灾年收成收入的稳定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需要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这就需要结合三农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与之匹配的新型农民来实现增收。不仅如此,《方案》还提出要加大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
农民增收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农业高质量发展。伴随着需求的提升,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高质量供给也需要加力提效。伴随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绿色化、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方案》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持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促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
促进增收另一面是减负和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方案》明确提出了系统性解决生育、养育、教育、养老等影响和抑制消费问题的行动,并提出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拖欠账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图财害命,要加快推进落实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工作,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不能以老大自居也不能以链主企业自居,而拖欠中小微企业的账款。《方案》明确强调了要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对拖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失信约束,健全清欠长效机制。这实际上是堵漏,也是促进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