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特使戴恩斯回国不到24个小时,中国《反外国制裁措施实施细则》正式生效,新增“动态制裁清单”,剑指美国在华代理人及第三方“帮凶”。
时间把握的看似偶然,实则是中国法律武器库升级后的一次精准威慑——当瑞士这样的“永久中立国”都被卷入中美博弈,全球资本市场的规则天平正在剧烈倾斜。
中国的反制裁法是否能够阻挡得住美国所谓的长臂管辖权?这个动作是否意味着对美国世界警察的地位形成了挑战?
从“黑名单”到“动态追杀”,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长臂管辖”?
美国“长臂管辖”曾是全球企业的噩梦:从华为到TikTok,只要沾上美元交易或美国技术,都可能被华盛顿的制裁大棒砸中。
但2025年中国《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的出台,彻底改写了这场规则游戏的底层逻辑。
新规最致命的创新在于“显微镜式穿透”:不仅冻结显性资产,还能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系统追踪多层嵌套的离岸信托、票据甚至数据权益。
例如,某美资基金通过新加坡空壳公司持有的中国锂矿收益,过去能轻松绕过制裁,现在却被“一网打尽”。
更狠的是“模块化清单”——把制裁对象细分为科技、环保等九大领域,哪怕一家欧洲环保组织在新疆问题上造谣,其在华碳交易资质也会被瞬间吊销。
这种设计直戳美国霸权软肋。
过去美国制裁靠的是“美元霸权+技术垄断”的组合拳,但中国用“法律+数字主权”打出了一套反击连招。
例如细则第19条规定:任何执行美国对华歧视性判决的律所,将被暂停跨境业务资格;美企若强制移交用户数据,其在华合资公司要交年收入10%的罚款。
这相当于把美国最得意的“法律武器”变成了回旋镖——扎向中国的每一刀,都可能反刺自家企业咽喉。
瑞士银行中枪:全球资本“中立神话”的崩塌
当戴恩斯带着特朗普的“芬太尼威胁”离开北京时,他或许没料到,中国反手甩出的王炸会先砸中瑞士。
作为全球离岸财富管理的“安全屋”,瑞士银行常年游走于大国博弈的灰色地带。但这次,瑞银顾问在北京被扣留事件揭开了残酷现实:在中美规则对轰的冲击波下,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中国的新规设计了一套“精准连坐”机制。
例如,若瑞士银行协助美国企业转移涉华资产,不仅其境内应收账款会被冻结,连高管在华工作许可也可能被取消。
更让苏黎世脊背发凉的是“数据主权条款”——任何将中国用户数据交给外国政府的机构,都会被列入动态清单。这对依赖跨境数据流动的瑞士私人银行业堪称死刑判决。
瑞士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夹缝生存悖论”。
过去,中立国靠“两头通吃”赚得盆满钵满;如今,中美博弈升级为“规则制定权”的生死局,第三方国家要么像越南领导人苏林那样公开批评美国科技霸权,要么像瑞士银行一样在合规成本飙升中沦为炮灰。
正如中国反制裁案例白皮书揭露的:67国联署联合国反单边制裁决议的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对“被迫站队”的集体反抗。
从“寇可往”到“吾亦可往”,中国如何定义下一代全球秩序?
王缉思曾断言:“21世纪的国际竞争,本质是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中国《反外国制裁法》的升级,正是这套理论的鲜活注脚。不同于美国靠军事霸权强推规则,中国选择了一条“技术标准+法律工具”的融合路径——例如在5G招标中,承诺遵守中国反制裁条款的企业可获得20%技术评分加权。
这种“合规溢价”倒逼跨国巨头重新权衡政治站队成本。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规则对冲”。
中国将反制裁要求嵌入ISO、国际电信联盟等标准体系,相当于在西方主导的规则高墙上凿开缺口。
当美国还在用关税大棒逼迫加拿大、墨西哥让步时,中国已用《实施细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反杀模板”:墨西哥近日宣布参照中国模式立法,对美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东南亚国家则在电商协议中加入数据主权条款。
这场规则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权力格局。
美国企业开始担忧:若继续配合政府对华制裁,可能失去14亿人口的市场准入;而瑞士银行们的遭遇警示华尔街——资本“中立”的旧梦,终将被大国博弈的铁律碾碎。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那句宣言:“寇可往,吾亦可往!”当动态制裁清单的齿轮开始转动,全球治理的规则书写权,不再是纽约或布鲁塞尔的专属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