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漫步在林西县金鼎路早市,早餐摊的豆浆热气蒸腾,菜市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商铺里顾客与老板熟稔地寒暄……这份市井烟火的鲜活背后,是一条以“诚信”为纽带的文明脉络正悄然延伸。从街头巷尾的个体商户到政务服务的办事窗口,从社区自治的积分兑换到城市管理的柔性执法,“诚信”二字已融入林西县的每一寸肌理,让市井烟火与文明新风相映生辉。
居民在“爱心超市”用诚信积分卡兑换生活用品
在城南街道铜都社区的“爱心超市”里,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洗衣液、毛巾、大米等日用品,每个商品下方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积分数字。“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保持门前卫生都能攒积分,现在街坊邻居比着谁家积分高!”居民李国贤拿着积分卡兑换了一袋大米。林西县这套“诚信积分+”模式,将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文明行为量化为可兑换的实惠,激发了居民自治热情。乱扔垃圾、占道经营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取而代之的是居民主动认领绿化带、商户自觉规范摊位。“过去靠罚款管不住的,如今用诚信积分管住了人心。”社区网格员郑丽丽感叹道。
“以前总担心缺斤短两,现在每个摊位都有‘诚信计量’标识,买菜心里特别踏实。”在城南56民族市场里,居民李建民指着摊位前的电子秤感慨道。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市场,曾是占道经营、飞线杂乱的“堵点”,如今通过科学规划56个民族特色摊位、统一配备水电设施,既保留了市井烟火气,又实现了规范管理。市场入口处的“诚信红黑榜”格外醒目,每月评选的诚信摊位可享受租金优惠,而违规经营者则面临公开警示。“现在争着上红榜,客流量都能多三成!”摊主王杰夫一边整理货架一边笑着说。市场管理方还将诚信承诺纳入商户准入机制,通过“双报备”“一查一扫”等制度,让“诚信经营”从口号变为行动。
将普法宣传与诚信教育结合,让居民感受到“守信不吃亏、失信必受限”的鲜明导向
诚信建设的温度,在政务服务中同样可感可知。走进林西县政务服务大厅,25个高频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三天办结”,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0.5个工作日。“以前办卫生许可要跑三四趟,现在手机上传材料,当天就能审核。”刚开餐馆的赵女士指着“诚信建设投诉”专窗说,“有这个监督机制,办事更透明了。”司法局同步推进“诚信护老进家庭”“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将普法宣传与诚信教育结合,让居民感受到“守信不吃亏、失信必受限”的鲜明导向。
“诚信经营传家久,童叟无欺生意旺……”在兴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模范牛方廷用三句半演绎诚信故事,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街道通过LED屏循环播放公益广告、组织快板队巡演、挖掘“市不豫贾”传统商德,让诚信文化从口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铜都社区打造的“四点半课堂”,孩子们在手工课上用橡皮泥捏出“诚信秤”;退役军人阅读室里,老党员宋艳芬讲述“宋濂冒雪赴约”的历史典故。居民刘玉芳说:“这些活动像春雨润物,连小孙子都知道捡到东西要还。”
傍晚的宏林社区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里,居民们围坐讨论垃圾分类方案。通过“党建引领+群众点单”模式,社区将停车位改造、绿化带维护等民生实事交由居民商议决策,诚信积分则成为衡量参与度的“标尺”。“过去觉得治理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问题拍照上传,马上有人解决。”居民张文云展示手机里的“微心愿·微建议”小程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种“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争当参与者”的氛围,正是诚信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诚信建设不是单兵突进,而是要让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四大领域同频共振。如今的林西县,早餐摊主会为忘带零钱的顾客赊账,菜市场的电子秤贴着“诚信计量”标签,孩子捡到硬币都会主动投入社区失物箱……这份浸润于市井烟火的诚信力量,正让这座北方小城的文明底色愈发鲜亮——既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滋味,更有触手可及的精神温度。(杨玉婷、吴鑫)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